刘邦谋略和武功都差,领兵本领也一般,为何能打败项羽赢得天下?

来源:undefined人气:2更新:2024-07-02 06:03:28

有这么两位老板,一位相貌堂堂,英俊勇猛,凡事都带头冲锋陷阵;另一位相貌奇特、痞气十足,没事就骂爹骂娘,不仅爱喝酒,还到处把妹,简直一副流氓地痞样,如果是你,你会选择跟谁混呢?

相信大多数读者可能想都不用想,就会死心塌地跟随着前者一起创业打天下。

然而如果我告诉你前者是西楚霸王项羽,后者才是赢得大汉天下的刘邦呢?人们不禁傻了眼,如此一个满身缺点的草根,是如何一步步赢得大汉天下的呢?

这还得从刘邦创业初期说起。已故的剑桥大学教授马里蒂斯·贝尔宾曾经有个著名的理论,他认为通常高效的团队,都包含着下面三种人:谋略导向型人才、行为导向型人才、以及人际导向型人才。

您还别说,在刘邦的创业初期,这三类人兼备:谋士萧何恰好扮演着谋略导向型,曹参、周勃、樊哙等人则是行动导向型、夏侯婴和周昌则是人际导向型人才。

那么这些人才在刘邦的创业过程中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萧何的功劳自然不用多说了,最简单的,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这楚汉争霸的结果还真不好说呢,要不他能成为西汉建国第一宰相么。

而作为行动导向型人才,刘邦手下的几员大将也可以说是屡立战功:曹参攻城夺地,浑身负伤多达70多处。周勃虽然前期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可是西汉建国后,迅速平定了诸王谋反,之后又在刘邦、吕后去世后,平定了诸吕之乱,可谓是大汉朝最牢靠的忠臣。

樊哙更不用说,刘邦的贴身侍卫,鸿门宴要不是樊哙暗中保护刘邦,没准刘邦到此就GAME OVER了。后来韩信谋反,也多亏樊哙与周勃共同出兵平反,刘邦封其为左丞相。

再来说说人际导向型人才夏侯婴,有一回韩信触犯军法,理应判处死刑。而夏侯婴正是督刑之人,韩信觉得自己冤啊,连忙大喊:“君王不是想要夺取天下么?为何还要杀死壮士呢?“夏侯婴一听,行,这位是条汉子,就立刻释放了韩信并推荐给了刘邦。

韩信后来也不负众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智取三关,九里山前,十面埋伏,逼得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如果说,当时就把韩信按军法处死的话……这夏侯婴还真是慧眼识珠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死心塌地地跟随着刘邦打天下,而不是选择手上资源条件更好的项羽呢?

其实在秦末争霸的混战中,其他诸侯都比较弱小,对于当时的文臣武将而言,只能在刘邦和项羽之中选择,而相比于刘邦来说,项羽这情商可差的有点离谱了。

按说项羽手中不是没有好牌,秦朝灭亡时,项羽打着义帝楚怀王之名,封各路诸侯,加上西楚位于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地形上也有利,因此也迅速召集了一批帐下能人,像:英布、龙且、项庄等人,而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也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谋士。

然而项羽自视清高,以为自己出身于楚国就是高贵血统了,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恨天无环恨地无把的他能把一般人放在眼里么?

有时甚至连亚父范增之言都听不进去。其实项氏只是楚国的一个小宗,远谈不上什么名门之后。

对待谋士尚且如此,对待手底下的武将更是如此了,由于项羽本人就骁勇善战,所以所用将领也基本都是身边的嫡系子弟。对待普通武将则往往薄情寡恩,所以很多在项羽帐下混不下去的人,纷纷叛乱逃走,投奔了刘邦。

而这样的结果是造成了项羽屡次失去彻底击败刘邦的良机。众所周知,楚汉争霸的第一枪,就是由于项羽分配不均,导致田荣叛乱打响的。

那是公元前206年8月,田荣反叛,迅速攻占了齐地,并资助陈余攻击张耳,楚国遭受重大威胁。项羽得知后勃然大怒,立刻发兵进攻田荣。而刘邦一看机会来了,立刻率兵56万,平定了三秦。项羽一看,呵,你小子挺会趁火打劫啊?看我完了事,不来收拾你。

这时候刘邦手下人才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张良立刻跳出来,用计策安抚项羽:“我们汉王就是为了夺取关中,不敢继续进兵,不敢继续往东了。“项羽果然上当,以为刘邦只是去关中,不可能东进,便又去齐地平反叛乱去了。也因此失去了打败刘邦的最佳时机。

然而痞气十足的刘邦怎么可能跟你讲江湖道义。正所谓兵不厌诈,趁着项羽平定谋反的机会迅速东进,拿下了彭城,抢了项羽的美人,还顺便还挖走了项羽的大将英布。

彭城可是项羽称西楚霸王时的都城,对于项羽的称霸事业可谓有着重要意义,这项羽岂能善罢甘休,不打这背信弃义的老贼,难解我心头之恨。

这一仗,由于实力相差太过悬殊,刘邦率领的汉军遭到耻辱性完败,丢盔弃甲,损失惨重,史书上记载汉军被项羽的军队打得赶到了雎水,是横尸遍野啊,横七竖八的尸体都直接把雎水截流了,可见这场战斗是多么惨烈。

按说刘邦这回算是交这儿了吧,谁知天不亡汉,忽然西北风大作,战场上是黄沙弥漫,飞沙走石,楚军顿时是人仰马翻,睁不开眼。刘邦趁机又跑了。

就这样刘邦被项羽围到了荥阳,结果粮草又被项羽给断了。这要掉一个儿,项羽碰上这种情况啊,估计早拔剑自刎了。刘邦啊,往好听点说叫逆境中绝不放弃希望,坚忍不拔。

往难听点说,就是腹黑耍无赖。打不过你,咱谈判行不行,荥阳以东都是你项羽的,饶我一条狗命还不行么?要依着项羽那脾气,见好就收,这事也就完了。偏偏亚父范增不同意,咱这就差一口气了,灭了刘邦天下就是咱的了,还跟他客气什么。于是拒绝了刘邦的求和提议。

看来不离析项羽和亚父的关系,这吃亏的还得是咱们,刘邦深知这一点,这时候,关键人物陈平站了出来,说他有办法离间二人,但需要点银子作为盘缠。

刘邦二话没说,直接给了陈平四万黄金:你看着办,不够再找我要。陈平先是在楚军中收买间谍,散播楚军大将钟离昧暗中通敌,准备和汉王里应外合消灭项羽。那项羽本来就刚愎自用,生性多疑,自然也对手下的大将起了疑心了。

这还不算完,两军交战,那必然有使者来往,楚军的使者来汉,受到了陈平热情地款待:“是亚父范增派人来了吧?我早就想热情款待你们呢。

“使者连忙摇手:不是,不是,是楚王项羽派我来的。陈平故作吃惊:”项羽派来的?那对不住了!“立刻令人撤桌子,把山珍美味撤去一边,换上了一桌粗茶淡饭,气得使者破口大骂。怒气冲冲地回营了。

跟项羽那么一说,项羽这个气啊,你这怠慢使者,就是不给我项羽面子啊!可气过之后一想,不对,那汉军怎么对亚父范增那么客气,联想起这几天军营中传出的各种传闻,莫非亚父也暗中投降了汉军。

得了,什么亚父不亚父的,信别人不如信自己,亲父亲的我也不听。于是罢免了亚父的权位。范增也是个直肠子,行,好小子,我为你这出谋划策的,你这一脚就给我踢开了。

得勒,我也不伺候你了,回家养老去了。路上是越想越气,四个二俩王,一手好牌让你项羽打成这样!一路上悲愤交加,最后背后毒疮发作身亡。

除掉了楚军最强谋士,可这仗该打还是得打啊!面对项羽的大军,陈平和刘邦的流氓属性又展露无遗了。他们大开荥阳城东门,让众多妇女和儿童冒充汉军充分陷阵,大军则躲在其后。

项羽一看:这老流氓不讲武德啊!但毕竟项羽也是火烧咸阳城的主儿,没那么多假仁假义,给我把东门围了,众将听令后,都涌向了东门,而刘邦却来了个声东击西,从西门逃走了。项羽再次失去了一次剿灭刘邦的最佳时机。

而失去了唯一一位能与张良对抗的谋臣,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刘邦一侧倾斜。

此时汉军大将在潍水击败了楚军大将龙且,形势急转直下。偏巧彭越此时发动叛乱反楚,项羽军是四面受敌,最终被围在垓下,在四面楚歌中精神崩溃,拔剑自刎。

可以说,整个楚汉战争中,项羽是有多次击杀刘邦的绝佳机会的,然而全都因为自己性格上的盲目自大、自视清高而错失良机,最终只得落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刘邦虽不擅战,出身也不如项羽,却十分善于用人。

在楚汉争霸之时,刘邦基本做到了物尽其责、人尽其用,而且刘邦礼贤下士,愿意听从麾下文武的意见和建议,像韩信,本已是将死之人,却被刘邦重用。其实许多人跟随刘邦之后,都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而且相比于残暴的项羽而言,刘邦更得人心。他的政策宽厚,所以不断有人力、物力的补充。更何况刘邦胸怀天下,所以才能在攻入咸阳之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并听取张良的建议,退出皇宫,还军霸上。

而项羽则不然了,一进入咸阳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杀子婴,掠夺各种金银财宝,连秦始皇祖坟都给刨了。很快把咸阳城变成了一座空城,令关中的老百姓大失所望。

而看似勇猛的项羽,其实是胸无大志的,曾经有位姓韩的年轻人,来见项羽,说关中这土地肥沃,进可攻退可守的,你怎么说烧就烧了?

想不到项羽压根就没有想留在关中,成就霸业,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一个人富贵了如果不能告老还乡,那不就跟穿着漂亮衣服走夜道一样,无人知晓了么!思乡之情虽然浓烈,但也显示出项羽的格局比较低。

相比于刘邦来说,项羽实在是有点狂傲自大了。

刘邦把能赢得天下的功能归于手下的几个能让:运筹帷幄全靠张良、后勤补给全靠萧何、冲锋陷阵离不开韩信,我可不如这哥仨,我唯一做对了一件事就是重用了他们三个,否则的话我都不知道在项羽面前死多少回了。

项羽就一个谋士范增,结果俩人还面和心不和,闹矛盾,能不失败么?可项羽自己没这么想:我可从来没打过败仗,是刘邦这孙子不讲武德。

所以他总是自夸战功,竭力自我夸耀自己的战功,却不肯师法古人,不会用人,不会治理天下。怪不得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这样评论项羽:他盲目地认为霸王的功业是靠打出来的,结果五年之内就丢了国家,身首异处,然而他却不自我反省,反而说是上天要灭亡我,非用兵之罪,这难道不是天大的谬论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