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分类
400年前,穿越北极
来源:undefined人气:9更新:2024-06-16 01:41:18
《未曾抵达的彼岸》
丛书:地平线系列
作者:〔美〕安德里亚·匹策尔
译者:江民彬、张鑫竹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
那些为了活着而迎接的各种挑战令人难以置信。
他们在经历灾难的同时也改变了历史。虽然他们最终也没能抵达彼岸的中国,但他们走过的每个地方在当时都未曾有他人抵达过。
人类的故事一直都拥有无限的魅力,因为通常他们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令人惊讶的故事莫过于16世纪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支三次不畏艰险,试图穿越北极,寻找一条可以抵达北冰洋彼岸中国的东北航道的故事,但因为海冰等各种自然灾难,迫使他们最终只抵达了新地岛而无法前进。
他们被迫在新地岛的海岸上度过了整个冬天,伴随他们的除了有饥寒交迫、恶劣天气、坏血病、残忍的北极熊,还有那无尽的极夜。
他们拓展了地图世界的边缘,做出了科学的发现,激励了无数的探险者。
本书是美国作家安德里亚·匹策尔最新出版的历史纪实性非虚构图书(Icebound: Shipwrecked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的中文译本。
为了撰写这本书,匹策尔曾进行广泛的学习与研究,包括学习400年前老旧导航设备的使用方式,并于2018~2020年曾三次前往北极并追随巴伦支的足迹。
除此之外。她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亲身前往了巴伦支小屋遗址以及小屋和巴伦支船的复制品,并将这些元素组合起来,以期能为读者准确还原那段恢弘庞大的历史。
本书目前已同步出版英语版、法语版、意大利语版、波兰语版等多语言版本,美国亚马逊评分为4.5。
福利时间:欢迎读者朋友留言评论您阅读本书的理由,我们后台挑选五位留下精彩评论的读者,各赠一本《未曾抵达的彼岸》。
媒体推荐
这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冒险故事,应该在极地探险和灾难领域的图书中占有一席之地。
——《波士顿环球报》
匹策尔依靠生动的描写讲述了巴伦支探险队每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并细腻地刻画了每个人物在面对未知领域下的那种令人不安的孤立与无助。
——《华尔街日报》
书中对探险的精彩描写包含了极地爱好者想要知道的一切,无论是与北极熊的搏斗,还是人类自身的伤病,又或是大自然的各种极地现象。书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曾经有一段时间,这些都是未知的,巴伦支和他的船员们在未知的世界里靠着坚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
——《纽约时报》
一、寻找通往中国的东北航道
1568年的荷兰还深受西班牙的统治。因反抗西班牙国王的中央集权等因素,荷兰爆发了北方省反抗西班牙的战争。1579年荷兰北方省中的七省(现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区域)成立了乌得勒支同盟,共同反对西班牙统治。这被认为是现代荷兰的开始。1581年,来自荷兰各起义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郑重宣布:废除西班牙国王对荷兰各省的统治权,联盟正式宣布独立,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荷兰逐渐发展成为17世纪的航海和贸易强国。这段时期在荷兰被称为“黄金时代”。而在这段黄金时代的初期,荷兰迫切地想要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强大。
16世纪,欧洲的船只已经可以驶入每一个海湾和河流,因此从欧洲前往亚洲进行贸易是彰显一个国家强大的方式。而当时主流的航线是通过非洲的好望角,再经印度洋抵达。这条航线长期被葡萄牙人控制,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一样都是荷兰的敌人,因此荷兰人希望可以通过极地前往亚洲,并认为这条线路是通往亚洲的捷径,比现有的航线要更短。
16世纪末,地图学家杰拉德·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绘制了当时大众广为认知的地图。他是基于1800年前古希腊地理学家皮西亚斯(Pytheas)提出的观点,认为北极的中心是一座磁山,围绕这座磁山的是一片被厚厚冰圈所环绕的热海。当年皮西亚斯曾沿着欧洲西海岸,绕过不列颠群岛向北,直到今天的冰岛,并认为在冰岛以北是一片可以自由流动的大海。
16世纪墨卡托绘制的地图
1594年,荷兰人根据这一观点进行了大量的猜测,并委托地图制图师威廉·巴伦支(Willem Barents)带领一支探险队前去寻找通往中国的东北航道。如果他们的猜测是正确的,这将使得荷兰人变得异常富有。
二、威廉·巴伦支
威廉·巴伦支的雕像
威廉·巴伦支是荷兰的航海家、地图制图师,1550年出生于荷兰的泰尔斯海灵(Terschelling)岛的霍姆如姆(Formerum)村。早期的他曾前往西班牙和地中海地区,并与他的牧师皮特鲁斯•普兰修斯(Petrus Plancius)一同绘制并出版了地中海地图。后来在荷兰政界和商人的支持下,普兰修斯建议巴伦支接下探索北极东北航道的任务,于是就有了巴伦支三次航行探险的故事。1597年6月20日,在巴伦支的第三次航行中,巴伦支因病去世。虽然这三次探险从客观上来讲是失败的,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收获。他们相继发现了熊岛(Bear)、斯匹次卑尔根岛(Spitsbergen),绕过了新地岛(Nova Zembla)的最北端,侦查并绘制了大量的地理元素。这些元素和资料被同行的其他船员带回荷兰,并于1598年出版成地图。这张地图详细记录了欧洲东北部的极地海岸、西伯利亚地区以北的极地海岸等,还标绘了若干的新地名。地图的东侧则是亚洲北部的极地海岸,因为那里巴伦支并未曾抵达,因此地图的描绘相对较为简单,并带有一定的推测。最东侧则记录了传中的阿尼安海峡(ANIAN)据说那里是从北极通往太平洋的门户,也就是今日的白令海峡。
1598年根据巴伦支三次航行记录整理并出版的地图
根据巴伦支随行船员日记中的信息重绘的新地岛周边地图
三、三次惊险的航行
早期的荷兰远征曾得到了当时各省总督的资助,巴伦支的第一次航行也不例外。1594年,巴伦支带领两艘船从荷兰的特瑟尔岛(Texel)启航,途中他们曾遇到过北极熊和海象。他们原本准备将他们射杀然后打捞回来进行交易,但这些动物的体积都太大,使得他们无法把他们留在船上,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猎取海象的象牙。
如今本书作者匹策尔也来到这里看到了海象,但此时作者与船员们对海上数百只海象的反应与几个世纪前的巴伦支完全不同。当海象盯着他们的时候,整个船队也只能心怀敬畏地凝望海象。其中一名水手并用手风琴演奏了一首苏联时代的华尔兹。海象被音乐吸引住了,聚集在一起听音乐会。这是匹策尔见过最令人惊奇的事情之一。
作者匹策尔亲身前往巴伦支航行的海域观看到的海象
巴伦支在到达新地岛的西海岸后继续向北,直到接近新地岛的最北端时,越来越厚的冰层迫使他们无法继续通行,他们只能被迫返回。
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在巴伦支探险所得信息的基础上来到斯匹次卑尔根岛附近的海域进行捕鲸。20世纪初,美国、英国、挪威等国家又来到这里进行矿产调查与开发,但岛屿的主权依然有争执,直到1920年2月9日,英国、美国、丹麦等18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斯瓦尔巴条约》,当时中国北洋政府的段祺瑞也派特使前往签署该条约。正式因为此条约,中国才能于2004年在斯匹次卑尔根岛的新奥尔松(Ny-Ålesund)建立中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
中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
此时的斯匹次卑尔根岛以北的海域已经被冻住,这导致巴伦支他们无法继续前行,因此他们于7月1日再次返回了熊岛。随后巴伦支与另外一位船长商讨了他们未来的航行方向。因两人意见不一,致使他们选择分道扬镳。巴伦支选择向东北方向走,而另外一艘船长则选择其他继续向北方向的路线。但最终,巴伦支没能如愿地通过瓦伊加奇海峡,他们只能被迫沿新地岛的西海岸向北,祈求可以绕过新地岛继续前行。不幸的是,当他们绕过了新地岛的最北端抵达新地岛东海岸的冰港(Ice Harbor)时,他们的船被冰封在了大海之中。
四、赖以生存的安全屋
巴伦支他们建造的那所安全屋在北极的荒原上见证着一年年漫长的极地昼夜,直到1871年9月9日,挪威的探险家埃林·卡尔森(Elling Carlsen)在新地岛发现了巴伦支当年越冬的安全屋,以及各种炊具、残破的衣服、火枪等。
一边享受美食,一边听取讲座
五、永恒的船
同样,在荷兰的哈灵根(Harlingen)码头停泊着一艘巴伦支航行所用船的复制品。它是根据“天鹅号”船的结构,并采用16世纪的造船手法,由企业和私人募捐,志愿者们手工打造的复制品。这艘船预计于2022年完工,并准备再次尝试巴伦支所走过的航线。这一切都是为了证明巴伦支以及他那经久不衰的传奇。尽管当初他们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贸易,但他们仍然给我们分享了精彩的冒险与探索的故事,这些故事至今仍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六、不断探索的东北航道
东北航道是指沿欧亚大陆北部海岸,穿越北极并最终到达亚洲的航线。相对于穿越北极到达北美洲的西北航道。具体是指穿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挪威海、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白令海最终抵达亚洲。在巴伦支三次航行的280多年后的1878年,芬兰地理学家阿道夫·埃里克·诺登斯基厄德(Adolf Erik Nordenskiöld)驾驶“织女星号”蒸汽船于6月22日从瑞迪的卡尔斯克鲁纳(Karlskrona)出发,并于次年7月通过了白令海峡,才完成了人类首次东北航道的通行。地平线系列 丛书(已出3种)
《未曾抵达的彼岸》(地平线系列)作者:〔美〕安德里亚·匹策尔译者:江民彬、张鑫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