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分类
刘邦:真正的强者,善败、善师、善怂年纪越大,实力越强,生活越好的三个星座
来源:undefined人气:5更新:2024-07-02 07:44:26

作者:洞见Moon
善师者不阵,善败者不亡。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
他生于农家,前半生碌碌无为;起于卒伍,后半生大器晚成。
从屡战屡败到敢打必胜,从屈居人下到睥睨天下,刘邦的霸业路走得十分坎坷。
他的一生,曾多次跌落谷底,但总能逆袭而上、愈败愈强。
01
善败
史书记载,刘邦在和项羽的对战中,输了六大场,三十多小场。
彭城之战,项羽带领三万楚军,在半日之内击溃刘邦带领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
五十六万兵马,被杀十多万,溺死者不计其数,其余全部走散,刘邦仅率数十骑逃脱。
这是刘邦自起兵以来最大的惨败,他的父母和妻子都被项羽俘获。
众诸侯都认为刘邦经此一败,必定一蹶不振,灭亡是早晚的事,便纷纷背汉向楚。
然而,刘邦并没有因此沉沦,他立马调整策略,退守荥阳。
他先安排韩信、灌婴击退楚军追兵,稳住阵脚。
然后利用成皋的地形优势,与项羽做长期抗争。
就这样,刘邦慢慢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三年后于垓下一举歼灭楚军。
《汉书》有云:善师者不阵,善败者不亡。
人生不是一条光滑的直线,而是一条波折的曲线,有成功更有失败。
弱者越挫越衰,强者越挫越勇。
一个人能不能成事,就看有多大的抗挫力和反弹力。
多少次被击垮在地,就多少次爬起来,渡尽黑暗便见光明,翻越低谷便是顶峰。
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被困阴陵,心灰意冷地对部下说:
“我起兵八年,经历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来没有败绩,今天被困在这里,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
即便部下拼死助项羽突围至乌江,江东还有数万兵马等着他,他却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自刎而死。
这是项羽第一次大败,也是最后一次大败。
一个人对待成败的态度,就是他能抵达的高度。
登顶之路,命运会布危局、设险关,不会轻易允许一个人直抵山巅。
失败对弱者来说,是千沟万壑、崇山峻岭,但对强者来说,不过是山涧小溪,跨过去就是通天大道。
02
善师
刘邦出身农家,年轻时做了游侠,崇尚墨家思想,鄙视儒生。
可当儒生陆贾以儒家治国理念劝谏时,刘邦立马端茶倒水向他讨教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
还封陆贾为太中大夫,称他为师。
楚汉之争时,刘邦常和韩信一起演练兵法,韩信总能压他一头。
韩信还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臣多多而益善耳。
听到自己不如别人,刘邦不仅不怒,反而经常找韩信学习兵法。
刘邦从善如流,听到别人的劝谏,改之;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之。
因此《王命论》中对他的评价是: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
古人说:见贤思齐。
厉害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更优秀,不会嫉妒,只会靠近。
因为这意味着自己能学到新的东西,可以慢慢精进自己。
统一全国后,刘邦并没有大肆宣扬自己的功绩,反而感慨: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
镇守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
连兵百万,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
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我愿意听他们的,向他们学习。
而项羽有范增这样的能人,却言不听计不从,所以被我打败。”
越是浅薄的人,越容易被一时浮云遮望眼,自认为天下无人可及。
越是大格局,就越明白自己的渺小,懂得俯下身来向别人学习。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处世最大的智慧,就是坦然接受自己会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然后择善而从,在人生道路上日拱一卒。

03
善怂
公元前209年,楚怀王立下盟约:先入关中者为王。
两年后,刘邦向西挺进,直入关中。
这让刚赢得巨鹿之战的项羽十分愤怒,以为刘邦有称王的野心。
刘邦并没有因一时胜利迷失,而是选择退军霸上,乖乖将关中让给项羽。
更是带上几车礼物,亲自来到项羽营前,极其恭敬地说:
“我先入关中只是为了帮助将军扫除障碍,日夜期盼项王早日到来,怎么敢称王呢?”
态度之诚恳,让项羽认为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怒火也随之烟消云散。
想起苏轼的一句话,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遇事一味争强,容易失了方寸,也容易堵死自己的后路。
而懂得退让的人,敢于俯身低头,最终借力成事,直上青云。
鸿门宴上,战战兢兢的刘邦刚走出项羽的营帐,准备开溜,却碰到了雍齿。
雍齿本是刘邦的部下,后来背叛到项羽那里,他一眼就看出刘邦想要逃跑的念头。
面对这个曾经背叛过自己的人,刘邦直接给他跪下,请求放自己一马。
这一跪,连雍齿都看不起他。朝刘邦脸上踹了一脚,呸了一声,放他走了。
都说刘邦脸皮厚,可如果不是生死存亡的关头,谁又愿意给人磕头下跪呢?
低下去的是头,捡到的是命啊。
在这之后,项羽彻底对刘邦放下戒心,封他为汉王,还将巴蜀和汉中四十一县作为刘邦的领地。
人生在世,谁又能活得潇潇洒洒?
在适当的时候认怂,审时度势,韬光养晦,既是明智之举,更是对自己的保全。
能忍别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别人所不能成。
认怂,绝非懦弱,而是强者主动选择的谋略。
▽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长乐宫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三年亡秦,四年灭楚,刘邦在知天命的年纪,创造了自己人生的奇迹。
但在成功之前,刘邦也是历经艰辛,磨难重重。
前半生一无所成,48岁才揭竿起义,一路闯荡下来更是频陷困境,甚至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若你对人生感到迷茫,不妨读一读刘邦。
看他如何触底反弹,看他如何忍辱负重,看他如何博采众长。
或许,从他的故事里,你可以找到向阳而生的力量。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