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一个被撕碎的盖世英雄

来源:undefined人气:1更新:2024-07-02 11:06:21

文/简书作者:张祖盛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能称得上盖世英雄的,恐怕没有几个人,因为它必须兼有两个条件:在个人能力和功绩这两个维度上同时超越当代所有人,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人物就符合——西楚霸王项羽。

论能力,项羽打遍天下无敌手,无论是单挑战还是领兵打仗,他都碾压同时代所有人;论功绩,他主导推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这是空前的伟业。所以,项羽是货真价实的盖世英雄。

但是,最后他败了,不仅败了,还败得很惨——他的尸身被大卸八块,死无全尸,年仅三十岁。因此,我们不得不问一个问题:这么牛逼的一个人,为什么被那个小流氓头子刘邦给打败了?

古往今来,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分析实在太多太多,说来说去,主要是以下几点:其一,他有勇无谋,光有匹夫之勇,肌肉发达头脑简单;其二,太残暴,屠城,烹人,失去民心;其三,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赶跑了韩信,气死了范增,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其四,背信弃义,杀楚怀王,把刘邦从关中强行赶到汉中,使诸侯们失望;其五,没政治头脑,烧咸阳,不懂得占领关中这个宝地,非跑回老家显摆;其六,妇人之仁,在鸿门宴上没杀刘邦,养虎遗患。

但是,我们如果去仔细琢磨史料,会发现上面这几点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项羽是不是有勇无谋?

“有勇无谋”换句话说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典型的有李广和吕布。这俩人可以说都是同时代数一数二的武功高手,或许能和项羽打平手。李广打仗时经常非要等敌军进入自己弓箭的射程后才下令全军迎敌,结果往往是部队阵型还没展开就被对方骑兵部队杀过来包围了,导致自己的人马死伤惨重,所以他到死也没被汉武帝封侯。吕布在三国乱世时虽然是第一能打的战将,但反复无常,多次卖主求荣,毫无政治头脑,最后落得被曹操处死的下场。

跟这二位相比,项羽的段位可就高太多了。比如,他的成名作是巨鹿之战,战前他破釜沉舟,将全军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和公认足智多谋的韩信所采取的“背水一战”策略一模一样好吗?再比如,在后来和刘邦直接对垒过程中,项羽领三万人杀得刘邦五十多万人几乎片甲不留,这能是“有勇无谋”的人能做到的吗?不信你找李广和吕布试试。

最能反映项羽高智商的事情是他和宋义之间的对话。当时宋义和项羽一同领兵去救援被秦军围攻的赵,宋义是主将,项羽为副。宋义走到半道,突然徘徊不前,整整46天不肯进军。项羽问他为啥,宋义说:我们要坐山观虎斗,若秦赢了,我们就趁他们疲惫攻击之;若赵赢了,我们就西进向咸阳进军,所以不救赵对我们最有利。项羽说:现在局势已经非常明显了,秦马上就要灭掉新建立的赵,到时,秦军马上就会全力来对付我们,原本我们里应外合的局面变成了孤军奋战,哪有什么利可言?况且我们的粮食马上就吃完了,士兵都很疲惫,随时有哗变的危险,怎么还能继续观望呢?于是就杀了宋义,自己领兵打了巨鹿之战,击败秦军,救了赵。

所以,项羽根本不是有勇无谋,而是真真正正的智勇双全。

其次,项羽的残暴问题。

项羽残暴主要体现在屠城,他确实屠了好几个地方。可是,当时的枭雄们打仗都屠城,不是项羽一个人屠。比如城阳这个地方,就是刘邦和项羽一起屠的。后来,刘邦还屠了一座叫颍阳的地方。韩信攻打楚的时候,也屠了城父。所以,屠城是这些乱世枭雄们普遍采用的一个常规战争手段,用以威慑敌人,节省战争成本。项羽之所以屠得比别人多,是因为打的仗比别人多得多。后来,他打算屠外黄时,被人劝解成功,赦免了那里的人,之后就没有再屠过城。这说明,项羽并不是嗜杀成性。

第三,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的问题。

项羽确确实实是有这个问题,不善于选贤任能的领导往往不是好领导。相比之下,刘邦就好得多,他吸收了一大帮人,其中很多都是从项羽那里跑过来的。这主要是因为项羽的能力太强了,再加上他出身高贵,年纪又轻,于是他很容易既不重视也不尊重别人。比如对待韩信,韩信出身低微,然后能力主要是善于领兵打仗,可问题是项羽比他还能干。一个能力强的不得了的领导,就是强势的领导,而强势的领导往往会容不下有才干的人,但不代表这种领导干不出业绩,项羽后来不照样屡战屡胜吗?所以,项羽虽然刚愎自用,但这并不是他的致命缺点。

这里,我们就要想想为什么刘邦能够做到礼贤下士,选贤任能,因为他是一个弱势领导。刘邦怎么当上老大的呢?当时一伙人共同造反时,刘邦并不是什么众望所归,他原来只是个亭长,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所长,而萧何、曹参这些人是县令的左膀右臂,相当于县委秘书长和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萧何、曹参等这些人怕挑头造反后,万一将来不成功,会被诛九族,于是就把刘邦这个没什么能耐的人拱在前面。这个“创业公司”成立后,肯定不是刘邦一个人说了算,甚至可以说,刘邦的权力相当有限,他只是一个挂名CEO,一个品牌形象代言人。如果他要学项羽那样,说一不二,独揽大权,估计第二天就被萧何他们撵跑了,很简单:能把你拱上去,自然能把你拉下来。于是,刘邦只好装作礼贤下士的样子,从善如流,忍耐各种人给他的不快。比如关键时刻韩信对他敲竹杠,他就只好装龟孙子,如果他有项羽的能耐,肯定冲过去把韩信灭了。

第四,背信弃义的问题。

项羽确实背信弃义了,他没有遵守当初的盟约,硬生生把刘邦赶去了汉中,他也确实谋杀了曾经作为起义标杆的义帝(楚怀王熊心)。但是,背信弃义也是当时枭雄们的共同特色好吗?垓下之围是怎么实现的?就是刘邦和项羽打着打着说不打了,签和平协议,两边回撤的时候,刘邦走到半道儿反悔,又突袭的项羽,打了项羽一个措手不及。还有韩信这货,韩信怎么攻下的齐国呢?韩信领兵攻打齐国,久攻不下。刘邦就派出说客郦食其去劝降齐王,齐王答应了投降。韩信一看自己功劳要被抢了,就趁机袭击已经防备松懈的齐国,导致齐王把郦哥给煮了。所以,那个时代,出尔反尔也是一个普遍现象,甚至作为一个策略来使用。

第五,烧咸阳、回老家的问题。

项羽举起反秦大旗的最大口号是恢复楚国,因为秦楚仇恨最深。好了,现在攻下秦朝首都了,楚国子弟兵会怎么想?当然是一逞复仇快意了。所以,烧咸阳首先的一个目的就是政治表态:我们楚国人报仇了。其次是为了掠夺战利品,犒赏全军将士。《史记》写鸿门宴时说项羽手下四十万人,这么多人,跟着你出生入死,现在革命成功了,没有实际的好处能行吗?这不是项羽“要善待百姓”一句话能压下去的。刘邦之所以不敢抢,可能并不像《史记》里说的那么高调,或许就因为怕项羽找他秋后算账。历史上,反复出现过将领打下一座城池纵兵劫掠的情况。比如,号称“儒家集大成者”的曾国藩,就默许了湘军在攻下天京后将其哄抢一空。这不是你统帅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否则你可能连约束部下都做不到。

至于回老家,项羽被人说成是“沐猴而冠”,惹得他大怒把那人给煮了。说实话,这也算不得是什么巨大失误。首先,你项羽已经和秦国地区的人结下了深仇大恨,长期呆在那里,很不安全。其次,你手下的将士绝大多数都楚国人,即使你不想回家看看,他们也会思乡心切,造成军心不稳,所以回老家有他的道理。

第六,项羽妇人之仁,不杀刘邦的问题。

我在前面分析过了,刘邦是一个弱势的领导,是一个撑门面的,是在当初革命前途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被拉来当出头鸟的。论聪明才智,萧何、曹参、韩信和张良之流不知道高了他多少倍。如果刘邦这时候死了,你觉得汉军会一哄而散吗?不会,很快就会有人出来取而代之,可能萧何他们这时候正愁没机会把刘邦给撵下去呢。元末农民起义中,朱元璋是怎么当上老大的?就是因为他的顶头上司、老丈人郭子兴病死了,才轮到他出头。如果郭子兴不死,朱元璋最多只能成为樊哙或者韩信这样的角色。再比如,日本战国末期,织田信长在1582年死于非命,他的阵营瓦解了吗?没有,很快跳出来一个丰臣秀吉,继续完成了他的统一大业。所以,项羽这个时候杀不杀刘邦,无关最后的大局。

好了,我们分析完了传统观念分析的项羽的六大缺点,总结起来,一项羽不是有勇无谋而是智勇双全;二屠城和背信弃义不是项羽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大家都采用的常规策略;三项羽刚愎自用是因为他能力太强了,不用别人照样打胜仗;四项羽烧咸阳、回老家是为了回应家乡父老的期待,满足部下的实际需求,不能算明显的政治失误;五,项羽杀不杀刘邦无关最后的大局。

归根结底,这几大点虽然多多少少可能给项羽减分,但并不是他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那么,什么是项羽最终失败的底层原因呢?

如果简单回答这个问题的话,就是:因为项羽不想当皇帝。展开来说,就是项羽无视当时中国已经进入大一统的时代的事实,企图开历史倒车,退回到秦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项羽企图复活那个国家林立,贵族横行的岁月。更直白地说,项羽是一个复辟者。

秦朝覆灭后,项羽这时候是实际上的天下主宰,是最有资格称帝的人,如果他那时候称帝,估计别人都不敢说个不字。但是项羽没有,而是让天下重新进入一个四分五裂的状态,他分封了几十个王,生生把一个大帝国裂变城了几十个国家。这些王主要包括两种人,一种是在灭秦过程中出力较大的军头们,如封刘邦为汉王;另一种就是旧贵族,甚至是六国的王族后裔,如封田市为胶东王。当然,最重要的王是他自个儿,封西楚霸王。

项羽封完后,觉得事儿就完了,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他觉得,这样就回到了旧时代,大家关起门来,老婆孩子热炕头,享受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怎么可能呢?没多久,这些王们就打成一团。原因很简单:第一,大家多多少少都觉得自己吃亏了,但又不敢违抗项羽,所以就在背后自己动手抢;第二,地缘政治就是零和博弈,你吃我,我吃你,战国七雄不就是这样的状态吗?这种战乱是原发性的,无法避免。

项羽一看:我靠!不听我安排是吧?不认我这个老大是吧?谁不听话我揍谁!就出兵,又和各种王打成一团。项羽总想依靠自己的武力镇住所有人,让大家和他一起畅想那个旧时代的梦。但是,他又没有在各个王上面建立帝制,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大家各自的既得利益,并阻止大家自相残杀。所以,他虽然攻无不克,但是对实现其政治目标毫无帮助。

打了一段时间后,这些个王们谁也打不过项羽,后来大家渐渐发现对他们威胁最大的就是项羽。于是,他们就想到了联合起来对付项羽。既然要联合,那就得找一个盟主。谁当盟主好呢?哎哟,刘邦不错!

刘邦当盟主,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他自己没什么能耐,尤其打仗不行,是个弱势领导,和他合作比较有安全感;第二,他礼贤下士的名声已经打响了,形成了品牌效应,总体来说也比较守信用,和他合作比较有保障。于是,刘邦就这样稀里糊涂成了盟主。

说实在的,刘邦当这个盟主,一开始也没什么卵用。这个反项羽同盟形成后,拼凑了一支五十多万人军队,趁着项羽出兵攻打齐国的时候端了他的老巢彭城。之后,这些同盟军干啥呢,天天在城里喝酒唱K把妹。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军纪散漫,部队形同一盘散沙,说明刘邦虽然是名义上的统帅,但是他对部下没有约束力,指挥不动他们。果然,项羽带领三万人回攻时,这五十多万人一哄而散,途中二三十万人被楚军所杀,尸体多到堵住了一条大河。刘邦落荒而逃,连老爸老妈都丢了。

那么,刘邦最后怎么赢的呢?刘邦成为最后的赢家并不是因为击败了项羽,而是因为称帝,建立大一统的汉朝。项羽并不是被刘邦击败的,他是被自己亲手打造的“新春秋战国”体系所反噬。那些想裂土封王的枭雄们谁也不愿意有一个随时可以置他们于死地的超级力量存在,于是干脆联合起来把他干掉再说。实际上,这些枭雄们最后也开始反噬刘邦,他们成为了新的具有强大离心力的诸侯。但是,刘邦和项羽不同,他建立了全国性的政权,他继承了秦国的大一统方针和郡县制,这使他得以集合全国之力来剪除那些反抗中央的力量,最终完成了国家实质上的统一。

大一统的基础政治框架——郡县制是明显比分封制先进的制度,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新产物。相比分封制,郡县制可以支撑起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避免国家趋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避免国家重新滑向无休无止的战乱深渊。在一个农耕文明国家,底层老百姓最盼望的是社会稳定,是和平,是轻徭薄赋,而这些,只有一个大一统的中央政权才有可能给予。汉朝土地税收从初期的十五分之一逐渐减到三十分之一,使得社会获得了相当长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并使整个国家走向新一个阶段的富强时代。

两个小问题:1,秦朝开创了大一统的时代,建立了郡县制,为何速亡?一是新事物出现从来都会伴随着反复,秦朝的灭亡很大原因是由于六国旧贵族的反扑;二是秦国转变为秦朝时,很多具体的配套制度上没有及时转型升级,造成严重的系统性不适应,最后导致系统崩溃。

2.刘邦为什么接受了大一统的制度?一是他想皇帝(好吧,我同意);二他是一个弱势领导(至少在称帝之前是),比较能接受其他人理性的建议,萧何他们肯定比较明白时代潮流;三是他出身低微,没什么思想包袱,不像项羽心心念念想着回到他们贵族怡然自得的时代。

项羽,一个盖世英雄,一个被撕碎的盖世英雄,他不仅在身体上被那些枭雄们撕碎,在思想上,他也被时代潮流所碾碎。当然,项羽的贵族精神、裂土封王的理念并没有消亡,在东汉末年,在两晋,在南北朝时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复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和大一统思想并行不悖的思想支流。

张祖盛:简书原创作者。喜欢文字、绘画和睡觉的人~

「简书微信公众号所有文章均来自于简书 App 上用户原创内容」

版权所属,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大家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简书微信公众号出专题阅读了!在公众号里回复关键词看专题:

回复“书单”看书单推荐;回复“职场”看职场干货好文;

回复“金庸”看金庸系列书评;回复“民国”看民国人物评说;

回复“红楼梦”看红楼读书笔记,回复“出书”看简书作者出书计划;

更多专题阅读正在精选中!

长按下方二维码远离孤独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简书小明”,即可加入丰富多彩的简书微信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