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三个真相,希望你早点懂得

来源:undefined人气:1更新:2024-06-15 02:51:50

对于许多远离俄国文学的中国人来说,这个大胡子老头所写的鸿篇巨制不是一下能消化得了的,比如说《战争与和平》,而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总是和一个女人有联系——安娜·卡列尼娜,加上书卷开始时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要记住这个大师级的人物倒也不难。

——张小文,《读者》2005年第3期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是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开篇语。

这部长达6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被誉为“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据说作者因为太喜欢笔下的安娜,写初稿只花了50天,修改却花了整整4年,反复删改了12次。

小说讲述了俄国贵族夫人安娜,因不堪忍受与丈夫卡列宁虚伪的婚姻,跟军官渥伦斯基相爱同居,最后以失败告终并轻生的故事。

年轻时,不懂安娜明明深爱对方,为何要选择轻生。

成年后,才看懂了安娜的爱情悲剧,也顿悟了人生的真谛:

自爱,是人生最大的修行。

来源:视觉中国

满足情欲的爱情,注定难以长久

安娜是一个美貌绝伦、高贵优雅的贵族女子。不到20岁,就被姑妈安排嫁给了大她20岁的卡列宁。

卡列宁是彼得堡的高官,冷酷无情。在安娜眼里,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器,一个木偶。

卡列宁的世界只有功名利禄,结婚对他来说,只是仕途上的一个点缀品而已。

安娜跟丈夫生活了8年,从未品尝过爱情的滋味,内心憧憬着爱情的降临。

或许缘分就是这般奇妙,她在莫斯科的火车站,邂逅了军官渥伦斯基。

英俊帅气、家境优渥的渥伦斯基,一直是军团的“宠儿”,也是上流社会许多女性心仪的对象。

渥伦斯基看到安娜的第一眼,就被其出众的容貌和优雅的气质所吸引。

一种被压抑的生气,在她明亮的双眸和略带笑意的红唇间闪烁着,自然地流泻。

在莫斯科一场盛大的舞会上,安娜身着一袭黑裙,姗姗来迟,惊艳全场。

渥伦斯基被迷得神魂颠倒,邀她共舞,大献殷勤,并跟踪她到火车站。

在渥伦斯基强大的攻势下,安娜沦陷了。

两人不顾流言蜚语,公开同居。

他们去欧洲旅行了3个月,回国后又去了乡下。

当最初的神秘感打破后,安娜依然沉浸在爱情的巨大喜悦中,可渥伦斯基却感到了百无聊赖。

他发现,激情一旦满足,爱情也就失去了最初的炽热和浓烈。

渥伦斯基对爱情态度的转变,何尝不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人们往往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得到了,反而不再珍惜。

有些人把爱情等同于征服欲,一旦征服了,就索然无味。

叔本华曾说:“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

如果爱情仅仅停留于满足情欲上,注定不会天长地久。

真正的爱情,缘起于爱,长久维系则依赖于责任感。

来源:视觉中国

孤注一掷的爱情,终将是个悲剧

为了跟渥伦斯基在一起,安娜冒着生命危险生了一个女儿,可渥伦斯基并未深刻理解安娜那纯真而热烈的情感。

两人从国外旅行归来,彼得堡的社交圈,已经排斥安娜,昔日好友也避之不及。而安娜却全然不知,沉浸在爱情中不能自拔。

当时的上流社会,默许人们有偷偷摸摸的婚外情,却不接纳公开的同居和真正的爱情。

而安娜讨厌虚伪和撒谎,她就要公开跟心爱的人在一起,还要参加社交活动。

那天晚上,安娜跟好友准备去听歌剧。

她穿了一件在巴黎定做的漂亮连衣裙,兴致勃勃地到了包厢,却遭到一位夫人的当众羞辱。

回到家里,安娜责怪渥伦斯基,认为是他让自己沦落到这步田地。

而渥伦斯基却恼恨她认不清形势,让自己在社交圈难堪。

渥伦斯基的母亲,原本非常喜欢有魅力的安娜,如今也很讨厌她,因为她毁了儿子的前程。

曾经优雅高贵的社交女王,变成了令人不齿的浪荡女人,安娜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社交圈对安娜关闭了,可对渥伦斯基依然友好。

他依旧参与社交和选举,除了感到无聊,也是为了向安娜宣告他有自由权。

每次渥伦斯基外出,安娜都郁闷不已,两人经常发生争吵,而且愈演愈烈。

安娜把自己的爱情,都寄托在对方身上,孤注一掷,结局注定是个悲剧。

《人间失格》中有句话:“无论对谁太过热情,都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一个人在爱情中太依附对方,更容易患得患失,满盘皆输。

如果对方已不再爱你,不如趁早离开。反复纠缠,只会让对方更加鄙视。

爱情,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也不是生命的全部。

无论多爱一个人,也要适可而止,不要忘了留几分爱给自己。

来源:视觉中国

自爱,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

因为不能解决离婚问题,也不能参加社交活动,安娜每天就只有看书和打扮。

她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还阅读了许多专业文章,以便了解渥斯基的事业内容。

有时渥伦斯基还向她请教农业和体育方面的问题,发现她知识面广博、记忆力惊人,大为惊讶。

不过,安娜看书和打扮的目的,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取悦渥伦斯基。

她每天都想知道渥伦斯基在做什么,跟什么人在一起,甚至嫉妒一些“假想敌”。

如果渥伦斯基没有按时回家,她就会胡思乱想。

她甚至会故意诱惑见到的年轻男子,以检验自己的魅力。

当发现那些男人都为自己倾倒时,安娜就认为渥伦斯基对自己越来越冷淡,是因为爱上了其他女人。

她把渥伦斯基的爱,看得高于一切。

其实渥伦斯基每天外出,只是需要空间和自由。

安娜无处不在的“情网”和喜怒无常的情绪,让他感到窒息,因此选择了逃离和冷处理。

后来,安娜看到渥伦斯基跟一个年轻姑娘笑谈,便猜想那是他母亲中意的对象,于是醋意大发。

安娜觉得自己爱得越来越深,而渥伦斯基却越来越冷若冰霜。

万念俱灰的安娜,想用死亡来惩罚渥伦斯基,也解脱自己,最终卧轨自杀。

她全身心地爱着渥伦斯基,却唯独忘记了爱自己。

巴斯克里在《爱是生活》中说过:“如果你不爱自己,你将永远不会去爱他人。”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渴望从他人的爱中,汲取养分;从他人的认同中,找到自信。

其实,在情感的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才能给予自己养分。

如果你懂得爱自己,不断强大自己的精神内核,谁也不会轻视你。

不要因为恐惧失去,而丢失自我;不要因为渴望爱,而放弃尊严。

自爱,才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

来源:视觉中国

写在最后

安娜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抛下原有的家庭和一切。

原以为有了爱,就能够与爱人长相厮守,一路相伴。

最后却失去自我,走向毁灭。

安娜的结局,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现实的感情警示。

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另一个人的爱,而是来体验世间的一切美好。

很喜欢香奈儿的广告语:“如果有一件事必须做,那就是好好爱自己。”

愿每个人都懂得:爱别人要适可而止,爱自己要全心全意。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都是主角,不要去当别人生活中的配角。

作者:伊人,用笔墨记录生活,用文字丰盈生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