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杀作者、政府查封、放火焚毁……都挡不住这6本禁书成为经典神作

来源:undefined人气:0更新:2024-06-15 14:38:31

开卷有益——相信大家都会同意这句话,但在某些人看来,书籍也可能会变副面孔,成为毒害思想、蛊惑人心的“毒草”。

是“毒草”,当然就要铲除,于是就有了“禁书”

毫不夸张地说,有书的地方就会有审查:

遭禁最多的当然是色情类书籍。毕竟很多地区的人类曾长期生活在宗教的保守意识形态下,越是性压抑,就越容易激发出讨论性的渴望。

此外,和色情类书籍在数量上旗鼓相当的,就是威权统治下的思想类禁书。出于钳制思想的目的,当权者常会害怕如细菌一般的文字和疾病一般的书籍,比如有名的焚书坑儒或纳粹烧书。

被禁止并不一定等于是佳作,但就像曾经被禁止的火种一样,有一部分禁书不仅经过重重审查、销毁后得以幸存,甚至在后人的不断阅读、流传中成为了经典。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6本劫后余生的禁书,看看是怎样的力量让它们摆脱了被禁的命运,一步步走向不朽。

《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现在被各种“中小学生必读书目”收录的经典名著,在刚问世时可不那么受欢迎,一度更被视为引发社会恐慌的“死亡笔记”

书的情节很简单,主人公维特爱上一位已经订婚的女孩,最后难以承受失恋之苦而选择自尽。只是,在歌德的笔下,这个故事却有极大的艺术能量,让每一位翻过的读者都不免动情。

出版后,维特的悲惨故事不仅广为流传,更是超出歌德的预料,形成了一股“维特热”——有不少人走上了维特的道路,选择一枪结束自己的性命。

心理学的“维特效应”就是概括这种现象,意为一个地区的轰动性自杀事件必会引起一小波模仿的风潮(例如前几年轰动一时的“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

另外,由于此书对自由恋爱的描写极大地冲击了当时的主流道德观,因此也一度在欧洲多个地方遭禁。

尽管已经出版两百多年,但我们现在重读《少》,依然会被歌德优美的文笔所感染,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戏称此书为“前半部小清新,后半部暴风雨”——这绵里藏针的功夫,难怪当时读惯传统小说的人们会对它既痴迷又恐慌。

相关类似禁书: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