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博物馆|看展览(作者:花水月)
有位博主发帖
说自己被国博的一件文物给雷到了:“真的不是穿越者制造的吗?”随之引来成千上万网友的围观和点赞

接下来一起去看看大家又发现了什么“穿越证据”吧~(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01
首先出场的是神似夏日清凉神器手持小风扇的銮 铃让我们先看一下两者的对比图

上:西周 銮铃 灵台县博物馆旧藏 下:现代手持迷你电风扇它们俩 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一模一样銮铃呢,其实是古代马车上的一种装饰配件相当于现在的车喇叭銮铃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上边是铃的主体,有辐射状镂孔内有石丸随车而动,击打出清脆的铃声下边是方形銎座,用于固定銮铃在西周时期非常流行到了先秦还成为了身份等级的象征最高级的马车上可以装八个銮铃也就是《诗经》中所写的“四牡彭彭,八鸾锵锵”
02
然后是打工人人手一个的经典马克杯
竟然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同款
战国 执把黑陶杯 绍兴市文物管理局藏这件出土于绍兴城东西施山的黑陶杯直接看呆了一众网友——
这利落的直筒线条这大方的典雅纯黑这简练的侧面执把杯子外壁竟然还刻有细弦纹内壁更有泥条盘筑痕任谁看了都要直呼“好家伙!”
于是就有人在线求周边这要真的复刻了绝对是爆款
03
上:汉 锅刷 敦煌市博物馆藏 图源:微博@动脉影 下:现代高粱锅刷敦煌博物馆的这把汉代锅刷唤醒了无数网友小时候的记忆:这不就是老家用秃了的高粱锅刷?也太有穿越感了吧!

这把实用又简朴的锅刷出土于玉门关遗址和现在的高粱锅刷一样它也是用麻绳将植物的细枝条捆扎在一起制成的这种锅刷古称“炊箒(zhou)”就是《齐民要术》中所说的:“日三过,以炊箒刷治之,绝令使净。”只见它一边很整齐另一边有着明显的磨损痕迹所以它只是一把锅刷吗?它更是千百年前驻守长城的边防生活啊!
04和锅刷一起组团玩“穿越”的还有这件淮安市博物馆的战国青铜箅形器

上:秦 战国青铜箅形器 淮安市博物馆藏 下:现代蒸锅篦子你看它又大又圆中间有隆起的平台还有35个规格一致的圆孔分两圈作同心排列这不就是老妈蒸馒头用的箅子嘛?!可这直径4厘米的圆孔哪里适合蒸馏食物呀!而且古代也没有这么大的青铜甗可以和它配套使用此外,箅孔周围还刻了一圈绹索纹箅身也饰有细若发丝的线刻纹其内容多为神怪题材和狩猎场面


这些图像看起来相互之间没有特定的联系但又都排列有序,匠心独具它的真实用途还有待考证所以箅形器只是暂时的称呼之后有了新的考古发现才能正式命名和界定
05接下来这一件被提名的文物是出土于新疆哈密市五堡墓地的西周红绿格纹斜褐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褐就是古代的毛纺织物斜褐就是斜纹组织的毛纺织物哈密出土的斜褐以二上二下组织居多色线搭配以红、绿、黄、棕为主这样织出的宽窄大小不一的带条、方格更是直接撞脸了某服装颜色但它可是来自西周时期的格子哦~
06说起撞脸大牌就不得不提这款战国金丝圈耳环
战国·中山国 金丝圈耳环 河北博物院藏 图源:微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如果事先没有告诉你你会不会以为这就是两段弹簧?这对金耳环出土于河北平山县访驾庄春秋中期鲜虞族墓要不是它当时仍然很敬业地立于墓主人头骨两侧的耳根处单凭这4厘米的直径和每只6克的重量着实让人不太敢信它是一对耳环再看这用细金条盘成三圈成环、两头稍尖的设计怎么有点莫名眼熟?等等!这不就是……经典镶钻多圈钉子戒指嘛!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如此看来古中山人在流行妆饰上还有着一定的超前意识戴上这种金耳环可不就是整条街最靓的仔?
07但以上两件文物跟这条水晶珠串饰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这件水晶珠串是无锡博物院的馆藏出土于江苏无锡军嶂山尧歌里钱裕墓直径0.8厘米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元 水晶珠串饰 无锡博物院藏 图源:微博@动脉影
水晶珠文物不算稀奇
但像这样晶莹剔透无裂无絮的是真少见与义乌小商品高达99.999%的相似度让人一个恍神儿还以为自己穿越了呢~
08
当看到下面这件鸠杖首的时候小编的内心独白是:这当真不是前天下完雨
谁用路边的泥巴捏的吗???
汉代 铜鸠杖首 南汉二陵博物馆藏 图源:微博@卡拉·蔡别说它是汉代的了就说是上周的大概都没人信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但汉墓中可出土了不少这种鸠仗鸠杖就是以鸠鸟为首的手杖手仗,俗称拐棍儿以龙为首的是龙头杖以凤为首的就是凤头仗龙、凤是身份尊贵的象征鸠鸟则有健康长寿的寓意相传鸠鸟是“不噎之鸟”杖饰鸠首意为愿老人饮食顺利,身体康健在汉代,每年农历八月朝廷都会给年满七十的老人授以鸠仗并赋予受仗者自由出入衙门等特权这种鸠首杖礼制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王杖长九尺,端以鳩鸟之为饰。鳩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后汉书·礼仪志》
09现在的小朋友喜欢看《小马宝莉》但你知道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小马宝莉”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只不过咱们的不是小马而是海马
不是宝莉而是脊兽什么是脊兽?脊兽就是安放在古建垂脊前端的一连串琉璃雕饰件位置在仙人之后、垂兽之前按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的顺序依次排列
五彩琉璃脊兽海马 图源:中国新闻网 于海洋/摄
沈阳故宫博物院“国有祥瑞 生生不息——清宫动物造型文物展”脊兽的数量与建筑的规模、等级成正比一般是一、三、五、七、九呈单数设列能凑齐这十只异兽的只有故宫太和殿它们还有各自的象征意义
这件长得很像小马宝莉的海马象征的就是威德入海
10前有疑似动画片主角“穿越”后有岩画与表情包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内蒙古博物院的人面岩画就以其潦草随意的画风获得了本届“穿越文物”的提名
秦汉时期 人面岩画 内蒙古博物院藏
岩画,顾名思义就是指画在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的画有彩花、有线刻、也有浮雕内蒙古的阴山岩画是我国已知最大的岩画宝库主要集中在巴彦淖尔地区的山壑里题材涉及动物、人物、神灵、器物、天体等早在北魏时期郦道元就曾在《水经注》中记载过那里的岩石上“有马鹿之迹”不同时代的岩画有着不同的作画方式和表现风格阴山岩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旧石器时代岩画、新石器时代岩画、青铜时代岩画、铁器时代岩画上图的人面岩画是秦汉时期的作品
竟和小时候画的“丁老头”如出一辙!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11当年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时候就觉得他们用的这款杯子还挺别致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直到在云南省博物馆看到了本尊才知道原来这看起来现代感十足的杯子其原型竟是上个世纪彝族贵族才能用的漆木鹰爪杯
彝族漆木鹰爪杯 云南省博物馆藏鹰在彝族人的心目中是神的化身他们认为鹰可以镇邪、驱魔鹰爪杯以鹰爪为足杯身采用木或皮漆绘而成用它招待客人代表着吉祥和福气祝愿客人能够获得鹰的勇敢智慧和能力
12
有网友看了之后说
像义乌小商品算什么穿越?谁能比得上这一不小心就会被当作工地废品的东汉铜帐架!
东汉 三管头铜帐架 邯郸市博物馆藏 图源:微博@财迷的汤圆还有人怀疑:这是不是穿越者帮着设计或制造出来的?
但早在东周时期
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帷帐了四周相围且有顶帷幕的统称为帐可避风遮雨,也可防潮保暖彼时的帷帐既是一种生活用品又是身份等级的象征帐构就类似于我们搭帐篷时在四角和顶端使用的连接件古人支撑帷帐也要用到它但它远比我们今日所用的连接件更耐用、更牢固而且还分三库和四库两种形制三库帐构的三个圆柱互相垂直用于帷帐的四个底角四库帐构呈交叉型,用于帐顶中间与上方四角的四库帐构连接每个圆柱的端口均有可供帐杆插入的圆库这必须得夸上一句:
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无穷!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13说起古人的聪明才智还有一样文物不得不提那就是40多年前在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南门出土的一段残长5米多的陶制排水管道
陶制水管 图源:平粮城遗址官网这段陶质管道铺在一条北高南低的沟里水管的一端是喇叭形敞口另一端是小口节节套合就能向城外排水这些管道尺寸相同,通体装饰绳纹一看就是已经标准化了的产品
龙山文化 陶排水管道 河南省博物院 图源:微博@卡拉·蔡它们诞生于距今48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比我们熟知的“后母戊大方鼎”还要早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排水管道但安阳殷墟白家坟西地出土的商代陶三通水管比它更“穿越”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它们呈“T”形连接着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两条水管无论是外形还是功能都与现今所使用的三通水管几乎一!模!一!样!
商 陶三通水管 殷墟遗址博物馆藏 图源:《国家宝藏》参考资料:东方收藏《淮阴高庄战国墓铜箅形器刻纹图像赏析》《穿戴说羊——新疆出土的羊毛羊皮服饰》南方PLUS《严肃点!我们不是表情包,我们是文物》《汉代的帐篷是什么样子的 你知道吗?》《河南文物之窗》——陶制排水管道
在这么多“证据”面前
“穿越”,你信了吗?监制:卢刚 | 责编:刘晶瑶 | 校对:张慧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