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 见字如面 | 带你一起探索文物里的“字里春秋”

来源:undefined人气:1更新:2024-06-16 02:01:29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在中国古老的文字见证着中华民族曲折辉煌的成长历程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4月1日至今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推出系列报道“穿越千年,见字如面”通过5件在展文物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和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团结奋进、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    

在内蒙古博物院《大辽契丹》展厅,陈展着一件出土于赤峰市喀喇沁旗的辽代文物——契丹小字纹铜镜。它的外观为正八角形,镜缘有凸弦纹两周,内区边缘有半浮雕的卷草纹四组,内接正方形,正方形内铸有四个阳文契丹小字,上下左右可译为“寿长福德”,寓意长寿安康。历史上,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政权称帝后,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小字。契丹大字参考汉字形制,而契丹小字从原理上更类似于一种拼音文字,采用了汉字的偏旁部首来进行布局,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见证。

“许季姜”青铜簋,它出土于赤峰市小黑石沟遗址,是北方地区第一次发现的带有中原风格的青铜器,兽形双耳,深腹,下附四面开方口的方座,腹与座饰直棱纹,在器内底镌刻有“许季姜作尊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表明来自许地的季姜命人制作了这尊簋。据考证,许国在西周时期为诸侯的封地,在今河南许昌一带,出土“许季姜”簋的赤峰小黑石沟地区与中原腹地相距较远,铭文背后透视出当时中原与边疆地区已经往来密切,是当时民族融合的生动写照。

居延汉简是居延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居延,是匈奴语“天池”的译音,在汉代名为居延泽,魏晋时被称为西海,唐代起被称为居延海。这里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已发现的3万余枚居延汉简,因其保存的地带现位于沙漠覆盖地区,所以文物状态较为良好,它们反映出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法律、哲学、宗教和民族等多领域的实际情况,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与文物价值,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穿越两千年而来的木片,看似不起眼,但那隶意十足的斑斑墨迹中却隐藏着大量信息,记录下一个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大一统时代。   

五体文夜巡牌出土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这块牌符中区左右分别为藏文和汉字“天字拾二号夜巡牌”,内区为一楷书“元”字。背面分为两区,外区为一周卷草纹,内区铸有古畏兀儿体蒙古文、八思巴文和波斯文。元代牌符大致可分为身份牌、令牌和驿牌三种功用,而这面夜巡铜牌属于身份牌。元代大多数城池实行宵禁制度,官员手持夜巡铜牌执行公务,必定是有着十分紧急的军务需要,见到夜巡铜牌无论多晚都要予以放行。史料记载,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和交往提供了有利环境。各族人民杂居相处,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现珍藏于内蒙古博物院《交融汇聚》展厅的钧窑“小宋自造”香炉出土于呼和浩特市太平庄乡白塔村附近,是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院之宝。香炉通体施天青色釉,因施釉较厚,以致烧制时纵横流于器表,形成天青釉面与土黄色露胎处的强烈对比,具有铜器的金属质感。香炉高42.7厘米,整体造型为双立耳,圆鼓腹,三兽足,体形较大,打破了唐宋代民间“钧不过尺”的旧框架,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色彩最丰富、制作最为精湛的钧窑产品,反映出当时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   

记者:王惠聪、吕雅轩

编辑:敖   琳

审核:岳   楠监制:侯爱文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新闻广播 奔腾融媒》官方微信

推荐阅读:

打击房地产乱象 监管不能留死角

“村晚+非遗”让群众乐“村晚” 享“村晚”

奔腾夜读 | 这幽幽春茶香,沁着母亲的味道……

北疆有声书苑 | 黄河那道弯(三十)拟任干部公示点亮“在看”,与您共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