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分类
练习做一个“恶人”
来源:undefined人气:1更新:2024-06-17 02:01:41
昨天下午,和两位社群的朋友去露营。
蓝天白云,开着我 50 多岁的复古露营车,一切都很美好。没开一会,车里发出一阵刺耳的声音,赶紧停车查看,发现是喇叭的问题——只要一打火,喇叭就一直响。
确定问题后我找了附近常去修车的师傅,他检查半天后说是方向盘下的轴承问题,说一时半会也修不好。他说驾驶没有问题,你可以露营完再来修。
于是我们上路,前几分钟还好,很快就又响起了刺耳的喇叭声。好在两位朋友很理解,甚至觉得好玩儿——无意带她们参观了复古车修理厂,来了一次特别的露营体验。
我们开在路上,大多数情况还好,没什么车。在闹市遇到红灯,等车时我会熄火。我已经做了努力,但还是成为了焦点。清迈是作安静的小城,在路上极少听到人按喇叭。有人以为我是在催他们,有人摇下窗户皱着眉头。
我的情绪很复杂。自责、内疚、羞耻,也有给自己的「缝缝补补」——公路上不也有那么多呼啸而过炸街的哈雷吗?
然后我想,这也是很好的一次锻炼,我们无意做了一次行为实验。
没有人会故意开着车一路按喇叭,我们这次成了这样的「恶人」,然后发现并没有那么糟糕。我跟路人道歉,用手势比划告诉他们不是我在按喇叭,是车坏了,他们知道后还笑得很开心。
想到行为认知疗法中提到的 3 种校正认知的方式:
1)通过逻辑看到自己的认知错误;
2)通过行动实验感受预设和实际情况;
3)以结果、解决问题为导向思考,如果这个想法、做法对我的结果没有帮助,我就不这样想、不这样做。
我们可以通过情感表达小作文在逻辑上认识自己。比如当我们说道「一定」「必须」「我就是没办法」这些基本逻辑谬误时,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自我评判会变成独立思考,内耗也能变成解决问题的动力。
通过行动实验校正认知,TED Talk 上有个经典案例「Jia Jiang: What I learned from 100 days of rejection」,后来作者还写了本书叫 Rejection Proof,我还写过读书笔记《哎,我咋这么怂啊 》。
把担心、恐惧变成实验,我们可能会发现「哦,原来没那么难呀!」「嘿,其实我也可以呢!」
一些和我常聊过的人和说我,我身上有一股「攻击性」,有些怕但又很被吸引,甚至羡慕这种攻击性。我说我们试着把「攻击性」翻译成英文,在我的视角里,它不是 being agressive,而是 assertive。
没有人想做一个混蛋。我的性格确实急躁一些,我的攻击性更多是在乎我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像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讲的那样把这个感受描述出来,我觉得这种表达和沟通是我对自己和对方的尊重。
我说我不害怕冲突,我怕的是放弃沟通。
当我们分享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更能看到彼此。那个在乎自己、主动沟通的样子,让人有些怕,但同时也让人感到「哦,原来我可以这样表达我的感受呀!」,会觉得更放松,彼此也因为这样的试探和表达让对话更深了一层。当我们相信自己的感受时,也会更懂得他人的感受。
我的攻击性也是行动实验的结果。都会怕呀,都会觉得自己太差了,或者觉得对方不可理喻。陷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自己无比正确,意义不大。承认自己的愚蠢和局限性,人才能完善品格。相信这样的练习会给自己带来成长,和许多事情一样,有点怕有点难,才会有成长。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中说面对冲突,最糟糕的做法时觉得都是自己的错,然后屈服、顺从、妥协。更好的一层是在乎自己的感受,但可能让被人不舒服;最好的做法是在乎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在乎对方,找到那个让彼此都舒服的方式。
我想,如果我们习惯了某一种沟通方式,是不是可以偶尔做实验试试另一种?
一件小事,我们在车上聊了很久。在营地喝着酒,看着篝火,又接着聊了很多。我们最大的感受是我们都一样呀,没有多么的特别。只是我们常跟自己说谎,陷在在我攻击中难以自拔,宁可相信他人也不相信自己的本能和感觉。
我把拍的照片洗出来送给她俩。一张上面写着「Think less, feel more」,一张写着尼采那句「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如何有更多感受,如何找到那个 why 呢?我们在做一个「恶人」中已经体验那些复杂的情绪,那个痛苦纠结的来源。
什么是「恶人」呢?为什么我们对他人容易宽容,对自己总是那么苛刻?我们总为他人着想,忘了问自己是什么感受,需要什么?
突然想,嘿!我找到一个可能的成长公式诶:Live wholeheartedly=Awareness+Experiment+Good Inside+Live unapologetically. 有觉察,有实验,相信自己 good inside,少一些道歉。
刚刚开车回来的路上,还是一路哔哔作响。我突然想到,儿子有时玩这个车的方向盘,会把下面指示灯的部分扭来扭去。我试着转了一下,顿时世界清净了,问题就这样在一转之间解决了。
我们脑中那些噪音,那些评判,是不是也可以一念之间风轻云淡,变成那些 life-affirming 的生命体验?
猜你还想读:
·不完美,是礼物
·我是超敏感型双鱼男
·这本书,我希望自己早点读到
·慢慢读这本有些啰嗦的《非暴力沟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