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官”的前世今生

来源:undefined人气:1更新:2024-06-17 10:06:15

最近我一直对一个词有所迷惑,为了解释这个迷惑,还特意去借助了一下百度和新华字典,按照他们的说法,这个词是这样解释的:

父母官 fùmǔguān 旧时对州县官的称呼。

把官员当做父母,大概是两千年来,生活在华夏这片土地上无数百姓最淳朴而又简单的愿望了。

这种愿望,甚至早就被刻在了烙印里。

在以前,我们将父亲称为“爷”,可是后来就变了,“父亲”不叫“爷了”,那些执掌着自己命运的人才是真的“爷”,光叫“爷”还不行,还得在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词,也就成了“大老爷”,或者“太爷”。

在百姓眼里,似乎一个地方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当地最高执政长官,若是这个官员恰巧德行兼备,那简直是大吉大利的一件事,当官员致仕退休,或者调往别处,百姓们免不得要跪拜街头,焚香请愿,再送几顶万民伞的。

可是,倘若不太凑巧,朝廷调来的这个长官的德行不是很好,按照咱们俗话来讲,就是他有点缺德,那当地的百姓就得遭殃了,什么苛政乱政,一下子就搞了起来。

百姓拿他当父母,他却并没有拿百姓当子女,而是当了耗材。

当然,即使是子女,也还分亲生的或抱养的;即使是亲生子女,也还是得分出个亲疏远近来,这是人之常情。

总之,不管他们到底是否拿当地百姓当做了子女,在他心里,他是当地父母官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哪怕你们双方都不承认这突如其来的父子关系,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在治理地方上,他的手段有时的确很像父亲对待孩子。

所以,在“父母官”的思维里,它并非是在服务于当地,而是在管理当地。

这两个说法不同,做起来的差异则更是明显。

服务类似于保姆,譬如你家聘请一个保姆,那么这个保姆一定得想尽办法将你服侍舒服,怕你冷了不穿衣服,也怕你饿了不吃饭,甚至害怕你莫名其妙的大发雷霆,因为一旦发生了这些情况,他的工作就很有可能不保。

然而,管理则不一样。

在这里,你们双方的地位几乎来了一个对调,变成了你害怕他莫名其妙的大发雷霆,整日祈求他的良心发现,因为若不这样,你的性命就没准儿会出现风险。

他拿出了父亲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让你做这、不让你干那,就好像父亲不让孩子玩游戏,不让孩子跟异性交往过密,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对你没什么好处的事,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可是又如大多数孩子都无法理解父亲一样,百姓们也在很多时候常常对这种管理起了质疑:我过我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影响到他人,为何你却偏偏要来干预指导呢?

百姓们忘了这世间的最大真理:父亲一定都是对的。

对了,我忘了说我开头为什么疑惑了。

因为百度告诉我,这个称呼是旧社会时期的一种称呼,但为什么今天的我还依然可以经常听见?并且,百度又说,这是旧社会时期对于官员的一种称呼,可是我今天竟然在很多地方都听到了这种说法。

最高长官自不必多说,譬如市长是全市所有人的父母,县长是全县所有人的父母,但是就连物业,似乎也成了全小区人的爹妈。

使我大为不解的是,物业人员,好像都并非是朝廷钦派下来的长官,但为何他们却在心里甚至口头上,经常将自己比作小区父母呢?

其实,这都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事。

一个称呼而已,我们是并不会以此就感到耻辱的民族,“大度”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

如果他们真的都能做到“爱民如子”,叫一声爹娘又有何妨?

清军在刚入主中原时,曾经发过一道十分明确的上谕,在谕旨里说:自古以来,做官的就像百姓的父母,从来没有父母不爱子女的道理,所以你们不用害怕,你们就是换了个爹而已。

可是随后,他们便马上发动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这样的行为。

其实,这倒也不怪他们,人家也确实做到了真真正正的“爱民如子”。

因为所谓的“爱民如子”,只是规定了“如子”,后来的道光皇帝不就宰了一个儿子么?

总之,既然是“父母”,我们就从形同陌路的彼此,变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然后,我们还得捡起另外一个传统,那就是“家丑不可外扬”。

咱家发生了什么不太好的事,千万别被外人知道,最好连自己也都不清楚,一切等待爹妈们的处置。

要相信爹妈,他们一定永远都是为了我们好的,要对他们多一些理解、支持、包容,因为,他们都是那样的伟大、光明、正确。

为了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