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分类
村民不认识“父母官”的三大原因
来源:undefined人气:2更新:2024-06-17 11:47:11
乡镇是我国最后一级政府,乡镇领导是村民真正意义上的父母官。有人调查时发现,竟然有92%的村民从未与所在乡镇的书记和镇长进行过任何交流,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没听说过。按说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乡镇工作又与村民密切相关,为何那么多村民不知道乡镇领导是谁呢?问题的根源在哪儿?
一、形式主义
我们对形式主义并不陌生,伟人早在井冈山时期就说过“实际弄得不好,形式上弄得再好看又有什么用处呢”“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可是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们传下来,慢慢忘记了形式主义的危害,老百姓与官员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我是农村长大的,我父亲虽没什么文化,可他说起人民公社的事,能说个没完没了。每年麦收后,跟哥哥一起拉着车子去交公粮,现场都能见到乡里领导。后来到了90年代初,撤乡设镇,镇政府就设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每当镇里换了领导,村民都会议论一番,甚至哪个领导做了什么,是好是坏,大家都能说个一二三。
慢慢地,人们好像不怎么关心他们了。这个变化大概发生在90年代末期,随着一代人外出打工,不少人富了起来,但与之相随的是本地乡镇企业的凋零,村里的糖厂、粉丝厂等民企,在市场竞争中纷纷倒闭,主要原因虽然与技术和设备落后有关,当时乡里也不关注这些民企的困难。县里、乡里把外出务工作为农民创收的主要来源,还把考核指标与外出务工人数挂钩,后来又制定了各种量化考核指标,形式主义也愈演愈烈。
再后来,乡镇领导进村入户调研越来越少,很多工作都靠电话、微信,有时候上级部门要一个材料,上午刚发的通知,下午就要下边报。基层工作本来就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他们整天忙于应付各类材料和工作检查,忙于陪同和接待上边来的领导,哪有时间去村里走访调研,偶尔去一趟村里,也是走马观花,摆架子,做样子,拍几张照片,他们根本不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而是为了留痕迹。这给基层写材料的工作人员带来很大考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不得不造数字、编事迹,用各种高大上的词汇吹捧领导和他们的业绩。老百姓听多了这些,早就厌烦至极,他们只关心谁为村民做了什么事,可每届乡镇领导几乎都一样,造了一堆数字和文件,然后走马灯似的换人,百姓都忙着自己的生计,哪还有心思去关心乡镇又换了领导。
二、权力的优越感和官僚主义
自古中国的民间和官方都有一个共识,觉得当官得有官样,但老百姓心里的“官样”和当官的那个“官样”不同。当官的充满权力的优越感,老百姓却盼望着“包青天”一样的官,他们希望当官能为民做主,所以老百姓心里,亲民的官员就是好官。但形式主义这个病根,让那些当官的人处处、事事、时时讲究“一致”,比如开会要统一着装,什么级别的官员去基层调研要什么级别的人陪,多少人陪,带不带记者,甚至还要换上统一的服装,就像《人民的名义》中那种象征官员身份的夹克,或者是一色的白衬衣。甚至官员的表情都像统一设计好的,看什么人用什么眼神,和什么人说话用什么样的语气。我们常在网络上看到几个官员模样的人围着一个农民工说话,或者一群穿要么白衬衣,要么穿夹克衫服装的人去调研,站成一排,指点江山的样子。当官的认为这就是官样,老百姓却觉得这是在作秀。
有人说中国的官员要比国外的官员舒服,我不知道为何这样说,我想除了有“官样”,隐形的待遇也不少。在中国,一个在职的县处级以上领导休闲时间带娃,就是一件新闻,退休后的省部级或者厅局级的领导像老百姓一样去菜市场买菜也是一件新闻。可是在国外,一个州长或者市长,请客人吃饭都得自掏腰包,处理公务时他们是领导,下班后,他们回到自己的农场、工厂,就拿起工具,开始剪羊毛,在工厂干活。在中国,不要说在职的市长、省长,就是退休后,这样做的也几乎没有。因为在中国,官就是官,是权力赋予他们的优越感,让老百姓敬而远之。
三、官员躺平
“当官不为民主做,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样的良心官员越来越少了。我们常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为此,很多制度被制定出来。可是老百姓发现,权力不但没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反而越来越任性,倒是百姓自己身上的枷锁越来越多,领导一句话就可以否定有法律效力的东西。前不久,内蒙古的一个基层官员,公开叫嚣说他是某某乡的党委副书记,在农民承包地合同期内,不仅不让农民耕地种田,还说现在这块地已经不是那个农民的,说不让他种,就不能种。当那个农民拿出有法律效力的承包合同时,他却说自己不懂法律。这样的官员不在少数。作为官员,不为老百姓办事也罢,还滥用权力、危害百姓。
在多数老百姓眼里,官员好坏的标准也分一二三等,为百姓办好事的、在百姓面前不耍官威算是好官,不办好事也不做坏事的也不算坏,最坏的是专门为难百姓,有利往前冲,有责任往外推的。现在,高层大力推动反腐,不办好事也不做坏事的官员越来越多,这些官员就是所谓的躺平官员。只要任上不出事,一到任期届满,就拍屁股走人,有关系的提拔了,没关系的也要被交流走,这样的官员,老百姓怎么能记住他们呢?
我记得有一本上这样写道“能在历史长河中兴风作浪的,不是功臣,便是罪人”。但凡做官的,谁也不想成为百姓心中的罪人,都想做一个被百姓记住的好官。可如今的社会,官场就像一个江湖,他们身不由己。可是,你做不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亲民爱民总可以吧,为何还偏偏在百姓面前耍官威,不为民办事还常作秀,如果说一两个这样的官员也不足为奇,可这样的官多了去了,老百姓谁还会记住他们?
本文作者予言,源自公众号“思想者札记”(ID:SXZzha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