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发展简史

来源:undefined人气:1更新:2024-06-18 13:08:54

引言:秦国是东周时期的一个地位重要的诸侯国,自从公元前771年在西方立国,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国,秦国一共拥有550年的历史。然而在这550年之中,秦国并不是一开始便如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大国和强国,而是从小国和弱国逐渐转化而来的。秦国在春秋中期一度达到历史上国力的第一次巅峰,从而有了“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秦国此时甚至在对外扩张上和晋国处处作对。但是在进入春秋晚期之后,秦国的国力和地位便逐渐下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战国早期,这个时间的秦国,在与东方的魏国的作战中屡屡吃亏,同时国内阶级矛盾重重,因此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再崛起便成为了秦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战国早期秦国的暂时没落

公元前475年,中国历史便进入了东周时期的第二个阶段-----战国。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有很多历史上的新特点,例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领域的变革,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这些新特点不约而同地对各个华夏诸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华夏诸国的秦国当然也不能独善其身,不能不接受战国时期时代浪潮的冲击。

在叙述战国时期的秦国历史时,不得不提到春秋时期的秦国历史。春秋时期的秦国在社会形态发展阶段上是不发达的封建领主制社会,对比其他华夏国家,秦国在社会形态上的发展,可以说是落后了很多。秦国在春秋晚期进入衰落阶段,在对外争霸战争上有心无力,同时国内的奴隶暴动也频频发生,因此与东方的华夏诸国便拉开了一段距离,而在进入战国时期之后,东方华夏诸国先后进入了封建地主制社会,秦国与东方华夏诸国的差距便显得更大。

秦国在战国早期仍维持着落后的封建领主制度,因此它对于社会变革的迫切性可以说是没有意识到到其重要性。但是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因为秦国统治者的目光短浅而停止前进的,中国封建领主制社会的不断崩溃的浪潮终于波及到秦国的。

春秋战国之交的社会大变革的体现最开始体现在经济领域,由于农奴的不断反抗和逃亡,封建领主制社会原有的土地制度无法维持下去,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不得不允许一些人开辟“私田”和采取新的剥削方式。

公元前408年,秦国实行“初租禾”,就是头一次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对于秦国经济制度有着重要意义,其重要意义在于承认了私人将“公田”占为己有和开垦“私田”的合法性,秦国由此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权。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秦国还处于权臣专政时期,但是客观现实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这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动荡。

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制度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其他制度的微小变化上。公元前409年,也就是秦国“初租禾”的前后,秦国“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史记·秦本纪》),另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附的《秦纪》中也有“其(简公)七年……百姓初带剑”的记载。可以看到,“吏”和“百姓”“带剑”这件事绝非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在西周春秋时期,剑除了是一种防身武器之外,也是表示贵族身份的一种标志。而在进入战国后,一般身份的“吏”和“百姓”也开始佩剑,这表明封建领主制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开始被封建地主制社会新兴的社会势力所冲击,同时“令吏初带剑”和“百姓初带剑”这件事和秦国“初租禾”的时间上相近,说明它们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这两件事反映了封建地主制开始在秦国出现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秦国此时的封建地主制仍然很脆弱,因为有着大量因素阻碍着它的发展,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此时的秦国政权仍然把握在旧贵族手中。除非解决这个问题,不然秦国的封建地主制仍然不能得到迅速发展,因而也就无法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

在战国初期,秦国由于原有的政治经济制度没有多少大的改变,因而在对外与戎狄势力和其他诸侯国(主要是晋国和后来的魏国)的斗争中逐渐处于劣势,最后不得不形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战国初期的秦国来说,它的衰落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所以在秦厉公时期的秦国,对外斗争尚能保持一定的优势。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秦国封建领主制度的实力还没有耗尽,一个是秦国的主要对手晋国内部正在进行封建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