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秦朝历史归纳

来源:undefined人气:1更新:2024-06-18 13:18:59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人的祖先大费( 也叫伯益,又称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华夏族,嬴姓,中国上古人物)是黄帝之孙颛顼(zhuān xū)的后裔 ,舜赐其嬴姓。

秦朝的国号来自于地名。早期的秦人由于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只是一个诸侯国的称呼,统一以后由诸侯国名变为全中国的王朝称呼。由于统治者姓嬴,又有嬴秦之称。

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

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三公九卿: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 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相当于副丞相。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

郡县制:在郡县制底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土空前广袤,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成为“道”。县级一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的工作进行考察。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 “书同文”,即语言文字的统一,不仅推动了秦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一文字统一局面横亘了整部中国史。

● “行同伦”,其所代表的是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信仰等的相对统一,为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提供良好的氛围。

● “车同轨”,用发展辩证的观点来看实际上是政治的一种延续,表现为交通之政的统一,也可以泛指一切以交通为代表的政治上的统一。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以吏为师"中的"吏"不是指"所有"的官吏,而是"专指"法官、法吏。

1。设置法官:天子设置三个方面的法官,宫殿中设置一个,御史府设置一个法官、一个法吏,丞相府设置一个法官。

2。选择法官:制定法令,设置朴实厚重以使百姓知道法令的具体内容的人作官吏,把他作为主管法令的官吏。

3。制定法条的标准:制定法令一定使它明白易懂,愚人智者都能懂得。

4。管理法条:法令复制一份放在天子的殿中,殿中给法令建一个禁室,有锁钥,用封条把它封起来,把法令的副本藏入其中,用禁印封上。

5。高效普法:众官吏和百姓若向主管法令的官吏询问法令的具体内容,主管法令的官吏必须根据他们的问题明确答复他们。而且要制一个长一尺六寸的符券,符券上写明年、月、日、时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