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亡后,老秦贵族为何不复国?强秦大军不再,秦人眼里大汉即是秦

来源:undefined人气:2更新:2024-06-28 23:03:11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大多数王朝都遵循着一个规律:夯实基础、统一天下,然后长期坐稳。然而,秦朝成立却是一个例外。当时的秦孝公通过商鞅变法开启了秦国强大之路,接连经过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庄襄王,最终由秦王嬴政励精图治,才实现了大秦一统天下的雄伟目标。秦国成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王朝,然而却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短暂的印记,为何如此呢?

在秦朝建立后,秦国依然沿用商鞅的战时法治进行国家治理。这套体系在嬴政在位时,虽然能够压制各地反叛势力,但随着嬴政的离世,一手打造的强大帝国竟然迅速崩解。原本被镇压的六国贵族纷纷反叛,最终导致了秦国的覆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秦国灭亡的那一刻,并没有出现像秦末乱世那样的反叛,刘邦和项羽得以感谢一个“卧底”,这个卧底就是胡亥和赵高。正是由于他们的胡作非为,强大的秦国才在短短三年内土崩瓦解。胡亥甚至将秦国宗室一网打尽,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商鞅变法一度让秦国崛起,但最终走向法治的道路却成为秦国的灾难根源。

在嬴政时期,秦国的外交和军事力量得到了巩固,外客的支持推动了秦国的发展。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外客过度挤压了宗室的机会,引发了外客和宗室之争。李斯的《谏逐客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尽管秦始皇通过铁腕手段平息了这次事件,但矛盾已经埋下了隐患。秦始皇临死前欲扶苏继位,然而李斯等人篡改遗诏,最终由胡亥继位。胡亥非正常即位,对于长兄扶苏充满忌惮,致使他在位后大开杀戒,屠杀了宗室中的众多成员。这直接导致秦国宗室后继无人,为赵高等人在胡亥死后寻找新君留下了无法填补的真空。

在秦朝灭亡后,六国国君的后人纷纷揭竿而起,而秦国因宗室的缺失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堪称“名不正言不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名将纷纷凋零。在秦始皇时期,诸如王翦、蒙武、蒙恬、李信、王贲等出类拔萃的将领层出不穷,但随着秦灭六国后,由于战争减少,许多将领选择了隐退。然而,到了秦末二世的时候,这些名将居然一个都没有出现,唯一的章邯也只是一位专门打仗的将军。王翦、蒙武等人已经病故,而蒙恬、李信等人没有能够承担起重任,这令人难以理解。

这一现象归因于胡亥的不当操作。在秦灭六国后,北方仍然面临匈奴的威胁,嬴政派出了蒙恬阻击匈奴,同时南方派出李信等人征服百越。然而,胡亥继位后,由于蒙恬是扶苏一派的人,胡亥赐死了他,导致大秦人才更为凋零。即便是接替蒙恬的王离,虽然同样出自名将世家,但远不及蒙恬的能力。胡亥的暴政导致名将纷纷凋零,即便是在南征百越的将领们也对此感到不安。到了秦末时期,只剩下一个非武将出身的章邯,但即便如此,胡亥和赵高也无法善加利用,最终逼得章邯投降项羽。

秦末的乱世,大秦并非亡于各地起义军手中,而是亡在胡亥这位“二世祖”的手上。与此相比,刘邦和项羽的差距就在于此。项羽进入关中后焚毁阿房宫,肆虐三秦,导致秦人对他和章邯深恶痛绝。相反,刘邦进入关中后,看到了沃野和三秦人民的勤劳朴实。他的目标不是仅仅做一个诸侯王,而是像嬴政那样统一天下。因此,他在关中进一步“约法三章”,并尊重秦王子婴,赢得了秦人的誓死效忠。刘邦的起家将领多来自沛县,争夺天下的士兵大部分也是秦人,因此在楚汉之争后期,对于秦人而言,刘邦的大汉就是大秦。百姓的选择很简单,谁对他们好就支持谁,这正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差距。

在历史的长河中,秦朝的崛起与灭亡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强大,但最终走向法治却成为秦国的灾难。外客的过度介入导致了外客和宗室之争,使得秦朝灭亡后宗室无人可依。名将的凋零与胡亥的荒唐统治息息相关,他的无情屠戮使得秦国人才尽失,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与此对比,刘邦的英明治理和深得秦人心的胜利,彰显了政治手腕与胡亥的无谋形成鲜明对比。

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来自于军事力量,更需要健全的制度和明智的统治者。历史给予我们的教益是,只有在政治制度得当、人才得以重用、百姓得到尊重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才能够实现长治久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