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这个让老实人,吃亏流血又流泪的王朝,想不亡都难!

来源:undefined人气:4更新:2024-06-29 00:20:17

“明朝为什么亡国”这事儿,至今动不动惹来口水互掐,但比起各类能写一票论文的“深刻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的“大人物大事件”来。下面这几位“晚明老实人”的遭遇,却同样能把这个历史教训,解释得明明白白

  首先一位“老实人”,就是万历十九年“阅视辽东”的明朝兵科给事中侯先春。

  晚明的奏疏,从来以冗长拖沓出名。侯先春这次“阅视辽东”后写下的《安边二十四议疏》就是典型。这部奏疏全文啰嗦,还用了大量生僻词组,以至于被评价为“陈言俗调”。但必须说的是,这位侯先春大人是位非常认真的人,比起“同行”们每次“阅视”时的走过场来,他却在辽东“足迹无不遍历”,真是走遍当地山山水水,其“陈言俗调”的奏疏里,也好歹说中了辽东一桩大问题:缺马。

  古代战争条件下,骑兵是制胜关键,战马自然是重要战略资源,像辽东这种战略要地,更是一天不能没马。可在侯先春笔下,辽东这“缺马”,缺的太怪:难道是明朝当时没马?当然不是,这时明朝通过西北西南的“互市”贸易,每年都赚取大量上好“市马”,多到北方各边镇都用不了,还照着名臣方逢时的建议,杀了多余战马煮肉,给将士们“改善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那难道是朝廷不拨给辽东战马?那更不是,对于辽东这种战略要地,大明往往优先供应优良战马。可侯先春却写下了另一个怪事:“而辽之最不堪用者亦马,辽之最耗国储者马”。也就是再膘肥体壮的战马,送到辽东也活不长,没多久就莫名其妙死掉。朝廷就只好一批批的送来战马,再一批批“速死”,简直成了无底洞。咄咄怪事,叫走遍辽东的“侯大言官”,都百思不得其解

  而这个叫侯先春连呼奇怪的问题,十几年后巡按辽东的名将熊廷弼,才终于找到答案:哪里是辽东的水土不好啊,上好的马送到辽东军营里,立刻就被军官士兵们往死了虐待,虐死了就杀马卖肉。为何要如此败家?因为明朝的“马政”,这时已坑到家。将士们如果老老实实养马,那从草料补给到战马核验,处处都要向相关官员送钱行贿,养一年就得活活赔死。还不如把马合理合法“养死”,大家好歹能卖马肉分点钱。

  如此奇景,也正如熊廷弼奏疏里的一句名言:“是官与军无一人而不咒马之速死者”。确实,“活马”拖累大家,“死马”幸福一群人,辽东的战马,就这样“送一匹死一匹”。曾横扫四方的辽东铁骑,也就这么“合理合法”的衰落下去,然后在新崛起的八旗骑兵面前,输了个稀里哗啦。

  上好的战马,都能操作出这套路,烂到家的大明朝,还有什么“好牌”打不烂?

  而与侯先春遭遇类似的,则是崇祯初年另一位“老实人”:崇祯初年的广州府推官颜俊彦。

  明末常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空前发达的海上贸易,广州泉州等地都是出名的“黄金口岸”,红红火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