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分类
怎么看待王安石的一生?
来源:undefined人气:3更新:2024-06-29 13:47:58
关于王安石的争议,持续了 1000 年;
关于他的评价,同样两极分化。
在许多人眼里,王安石就是一个永远与变法同在的男人。
但是除去这层政治身份,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尤其体现在散文和诗上。
而词王安石虽然写得不多,但是也有自己的特色。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安石的人生。
一、王安石早年的职场生涯
王安石是个少年天才,据说他过目不忘,出口成章,21 岁就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王安石在地方上勤勤恳恳,什么地方官都当过,而且干得都不错。再加上他才华横溢,名气一天比一天大,于是朝廷就想让他来中央做官。王安石的回答是:
朝廷里的人都惊呆了,竟然还有人拒绝升迁,简直是官场大熊猫,太稀奇了,于是王安石的名气更大了。
朝廷征召了他好多次,他每次都拒绝。那他拒绝的理由是啥呢?最常见的理由是:
王安石说京城物价太高,而且自己有老人要奉养,实在不方便。总之就是「我很穷,我不去」。
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后来王安石拗不过朝廷,只能到中央来干一阵子,却总惦记着回地方去。
问题来了,王安石不去中央做官,只是因为穷吗?他没有雄心壮志吗?就不想当大官,做大事?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宋仁宗中晚期,看似一片太平,可是问题很多。
范仲淹曾经试图改革,他的改革方案算是比较温和的,但还是失败了。
在当时的北宋官场中,大多数官员都是混日子的,死气沉沉,想办实事特别难。
面对这种局面,王安石是很想做点什么的。他给宋仁宗写了一封上万字的建议信,结果呢,没人搭理他。
然后他又写了一封几百字的短信,把宋仁宗给骂了一顿。结果,还是没人搭理他。
一个想做事的人,不怕吵架,不怕被怼,甚至不怕死,就怕其他人(尤其是执政者)沉浸在安稳的小日子里,不拿问题当回事。
做臣子的,除了感到绝望,还能怎么办呢?
面对这种局面,王安石受不了了。他觉得与其在中央待着混日子,不如去地方当个一把手,还能办点实事。于是他自请去外地当官。
我们可以来看看王安石这一时期的作品,或许可以从侧面看出他积极进取的心态: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1]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2]身在最高层。
【必背注释】
[1]千寻:指塔非常高。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2]缘:因为。
【必背翻译】
飞来峰上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眼前的破事都是浮云,我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首诗跟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些相似,充满了人生哲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日子这么一天天过去,王安石已经四十多岁了,如果没什么变化,可能就要这么平淡地度过一生。
就在这时,命运的转折突然来了。
宋仁宗去世之后,即位的宋英宗没当几年皇帝,也跟着去了。于是,年纪轻轻的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是个热血青年,看着国家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很想做些改变。但是他势单力薄,需要一个帮手,谁合适呢?
这时候,身边有人给了他一个建议:
有了一把手的支持,王安石感到这是个打破局面的机会,于是也没推辞。
这一老一少组成了一对变法 CP,拉开了大变革的序幕。
摆在宋神宗和王安石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三冗」问题一直解决不了,而且越来越严重,最关键的是,国库里没几个钱了。没钱,拿什么强军,拿什么治国?
这时候的北宋,就像个垂死的病人,必须下一剂猛药了。于是,猛烈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二、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的变法,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以下均是高中教材的内容,坐稳了!
咱们之前讲过,北宋最大问题是啥?是「三冗」!
所以该怎么办?
冗兵?那就裁军,练兵,提高战斗力!
措施: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
冗官?那就改革考试,培养真正有用的人!
措施: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
冗费?那就想办法搞钱,充实国库!
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
说一千道一万,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就是富国强兵。要强兵,就要先让国家富起来;要富起来,就要会理财,而王安石的思路是:
翻译过来就是,只要会理财,就算不加税,也能让国家富起来。
那么,王安石是怎么干的呢?
咱们来举个例子: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过不下去的农民都要去向大地主借高利贷,最后还不起债,弄得家破人亡。
青苗法就是,国家把钱借给你,相当于贷款,但利息要比高利贷低得多。
这样一来,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既打击了放高利贷的大地主,又能让国家增收。
其他如市易法、免役法、均输法等政策,思路也都类似,就是国家干预经济。
最后,希望能实现一箭三雕:富国、富民、强兵。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三件事,每一件看起来好像都挺容易,但是执行起来,全都特别让人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