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分类
王安石性格人物分析
来源:undefined人气:3更新:2024-06-29 13:58:04
王安石——文正政直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黄庭坚评价他:“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说他淡泊名利,不在乎身外之物;杨时则道:“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金人围京城的祸乱,王安石应该负责;随着时代发展,梁启超则说:“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认为王安石可以与克伦威尔比肩,是一代伟人。
历史上对王安石褒贬不一,而在我看来,王安石是一个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的人,位于“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人正直厚道,有君子之风;他为国为民,虽执拗自负,但也具有革新精神,敢于变法。他是一位文正政直的改革家
厚道处事,性格执拗
王安石的性格可以来说十分执拗了,司马光曾评价王安石:“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人们都说王安石是个奸邪的人,司马光认为这种评价把王安石描述得不客观,他认为王安石品行端正,只是为人执拗,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比如,王安石面对老乡晏殊的劝诫与建议,他很是瞧不起与不屑;王安石对于欧阳修从没放在眼里过;在实行变法之初,对于那些顺从他变法的人都委以重任,不顺从的都赶出了京城。崔鶠就曾说:“(王安石)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他认为因为王安石清除政见不同的官员便于实施变法,致使打乱。当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身陷囹圄时,王安石在他性命攸关的时刻施以援手,上书宋神宗说:“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为东坡发声。“元丰年间,苏东坡复起,上任路上到金陵看望王安石,二人踏遍钟山,游遍诸寺,谈诗说禅,心无芥蒂,体现出正人君子的大家风范。”这足以看出王安石与他人只是政见不同,但他从没主动迫害任何人。王安石在面对别人反对时也只是让他们远离朝堂,贬谪出京,从来不迫害人,比如他贬苏东坡,贬他去山东的济南,杭州的西湖这些好地方。而且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一开头就说到:“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感谢司马光的赏识和照顾,委婉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坚守,还请司马光谅解。
骄傲清高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他自小就是才学功底深厚,并且和曾巩结为好友,在以后的仕途上只是因为熙宁变法才倍受排挤,仕途总的来说比较顺利,这也为他骄傲清高且自负的性格埋下了伏笔。他曾写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虽是登山之感,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王安石的得意与傲气。《钟山即事》这首诗是他变法失败后,辞去相位归于金陵时游览钟山所作。有人解读这句“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说是“古人常以鼠雀喻谗佞的人攻击别人”,可以理解为王安石在诗中以‘一鸟不鸣’表示自己离开朝堂的清闲自得之情,也可以反衬出王安石把自己与他们划分界限,显示自己的清高。《梅花》一诗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先描写墙角的梅花顶着寒霜独自盛开,后写梅花的幽香,把梅花拟人化,象征不入俗流、品行高洁的君子。还有这首绝句《北陂杏花》,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这首诗先写出了春意浓浓,北陂杏花与春水相互映衬的妖娆之态,后两句表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即使被春风吹落,也不化作尘埃。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与情怀寄托在杏花身上,可以看出王安石那刚强耿直的个性以及他清高的风骨。
逻辑严密、见解独到
作为一个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官至宰相,自然是思维缜密,见解独到的人。他的诗作《叠题乌江亭》有政治家的理性分析,“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杜牧则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王安石则觉得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句反问道出了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王安石是以一个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