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六首千古经典诗作,写尽一生的波澜壮阔

来源:undefined人气:4更新:2024-06-29 14:48:33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政治上他是一代风云人物,文坛上也是时代的巨擘,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为主持一场变法,有人说他是千古名相,也有人说他是乱臣贼子,对他的评价千百年来莫衷一是。

但他无疑是一位时代的勇者,敢于激流勇进,也敢于激流勇退。

风云际会之时,他排除万难主持革新,丝毫不惧怕世间的非议和围攻,也不乎被罢相。

繁华落幕之时,他把自己所居的半山园捐为佛寺,神宗赐额“报宁禅寺”。而他自己,却在城中租了两年房子度过人生的尾声。

“虽千万人吾往矣”让他成为了很多人口中著名的“拗相公”,而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也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1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山:又作飞来峰,只缘:又作自缘。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的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这一年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写下了这首诗。

王安石在鄞县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但他在鄞县的试点工作却很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王安石鼓舞。

所以正当而立之年的他登上飞来峰的峰顶,内心豪情万丈,对未来充满自信。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不怕往来的浮云会遮住我的眼睛,因为我已经站在最高的位置。

这一句不但表达诗人内心的志存高远,也表达诗人不惧流言,不惧小人,不惧艰难险阻的魄力和决心,是王安石的人格写照。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伊始时写的一首诗,整首诗轻松愉快,喜气洋洋。

“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年的春节,王安石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年,一片迎新景象中,联想到变法的新气象。

于是以新年暗喻“新法”,充满了除旧布新的喜悦之情,和满满的期盼。

也是,王安石翘首以盼多少年,才等来了这一天,积聚了多年的力量终于能够得以展现。

3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这一年,王安石已经55岁,罢相后正要重返朝廷,再度任职宰相主持变法。

这首诗中有三个地名,江苏南京市的钟山,江苏镇江的京口,江苏扬州的瓜洲镇。

诗人应该是从南京出发,途经京口抵达瓜洲镇,泊船瓜洲时诗人仰望明月,遥看钟山,只见峰峦叠嶂。

整首诗最出彩是后两句,而后两句最传神是一个“绿”字,据说诗人在这个地方改了又改,从“到”、改为“入”、又改为“满”,最后确定为“绿”。

一个字让整首诗意境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整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回归朝廷的愉悦心情,也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变法成功,回到故乡,退居林下。

4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已经二度罢相,他回到了江宁老家,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远离了风云诡谲的朝廷,开始着重诗文创作。

这在墙角凌寒而开的梅花,不正是王安石自身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心中的那份自信和傲气依然存在,没有被岁月所磨灭。

就像那雪中绽放的红梅,还散花着幽幽一缕香。

5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宋:王安石《午枕》

退居江宁后的王安石,写了许多自然山水之作,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比如 比如“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

这首《午枕》,也是王安石静享晚年生活的诗作。

春风送暖的时节,诗人睡倒在一片重叠花枝中,幽香阵阵,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这真是一个惬意又美妙的午觉,一觉睡到了下午,花影已经爬上了帘钩,似醒非醒的时候,耳边传来婉转的鸟鸣中。

于是梦被惊碎,恍惚之间,那鸟儿也似乎在窥探自己。抬头远望,映入眼帘的是无数青山。

整首诗笔调清美,意境空灵,美如梦境,一片诗情画意跃然于纸上。

6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宋:王安石《北陂杏花》

这首诗也是王安石退居江宁后所作,傲骨依旧。

北陂的杏花飘飘如雪,就是水中的花影也那样美丽动人,即使被无情的春风吹落,它飞落到清澈的池塘中,也完美胜过南面的杏花,被车马碾作尘土。

诗人就如同北坡的杏花,宁愿在僻静的地方临水而开,也不要开在热闹的闹市,向路人谄媚。

一生不改其志,一生执着自己的追求,这就是王安石。

插画|青荷闲潭,仅供交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