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最高的境界

来源:undefined人气:2更新:2024-06-30 02:41:3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耳朵里的博物馆

你好呀,我是朵朵~

上学时,我们大多背诵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尤其他的那句传世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而对于他本人,我们了解并不多,今天通过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近他。

本文转载自:十点读书(ID:duhaoshu作者:百合花开

公元1046年9月的一天,在河南邓州,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一位双鬓斑白,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和几位诗友在花园里赏菊吟诗。

这时,他收到远方好友——滕子京的来信。

好友邀请他给江南名楼——岳阳楼作记,信中还附有“岳阳楼”的草图。

他看着岳阳楼的草图,慢慢陷入沉思。

他的耳边好像传来洞庭湖水奔腾澎湃的声音,势如千军万马;

他的眼前仿佛看到洞庭湖水涨满与四岸齐平,气吞万里长天的包容和博大。

他被声势浩大的气浪包裹着,他只觉得有一股激流注入笔端,喷薄而出: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波光粼粼、浩浩汤汤的洞庭湖风光,在他的笔下,一览无遗。

波澜壮阔、气势雄浑的洞庭湖,又何尝不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宦海沉浮,他几经贬谪;然而无论境遇如何,他泽被苍生,造福万民的心愿,从来不曾改变。

写到最后,他已是踌躇满志,感慨不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位忧国忧民的老人,就是北宋宰相范仲淹。

欧阳修称赞他: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1不为宰相,便为良医范仲淹幼年孤苦无依,他两岁丧父,后跟随改嫁的母亲到山东的一户朱姓人家。长大后,范仲淹听说了自己的身世后感动不已,他立志发愤读书,救国救民。他辞别母亲,到离家不远的醴泉寺,进行全封闭式的苦读。每天晚上,他都是一边煮粥,一边读书;等粥煮好时已是深夜,他便和衣而卧。第二天早上起来时,锅里的粥已经凉透凝固成一整块,他把粥划为四块;早晚各两块,在配上野菜,就是他的一日两餐了。清苦自律的生活,培养了他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一次,范仲淹听人说,附近的一个祠庙问事占卜很是灵验。他不由的心里一动,决定前去占卜。到了大殿,他焚香祷告,虔诚叩拜。范仲淹在心中默念:我想有朝一日成为宰相,不知能否得到神明的指示?祈祷完毕,他开始掷杯筊。杯筊落地,结果却不如人意。范仲淹想了想,跪下来,对神明说出了自己的第二个愿望:既然我不能当宰相,请神明指示,我能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他默默祈祷完毕,再次掷杯筊。看到结果的那一刻,他又叹了一口气,还是未能如愿。回去后,朋友见他情绪低落,就问他原因。范仲淹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朋友听。朋友说,你作为读书人求取功名,想当宰相的愿望,我可以理解;但我不明白,你为何还有做医生的愿望?范仲淹郑重地回答:我的理想是当宰相来辅佐贤明的君主,学以致用,让天下所有的百姓生活安定富足。既然神明指示,我当宰想的愿望不能实现。那么退一步来讲,为天下百姓服务的职业,除了做医生,似乎没有其他更适合的职位。在范仲淹的心目中,无论是做宰相,还是做医生;造福万民、泽被苍生的志向从来都不曾改变。2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有句话说得好:“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无所畏惧,便是阳光。”公元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迎来人生的第一次转折;他考中进士,历任文林郎、大理寺丞等官职。对于范仲淹来说,做官就要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有一年的冬至,把持朝政的刘太后突发奇想,要求皇上和文武百官在前殿为她祝寿。大家心里都明白刘太后这样做有违礼制,可是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这时,范仲淹站了出来,他给皇帝上疏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范仲淹又紧接着上了第二道奏疏,要求刘太后还政于皇帝。范仲淹此举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他之所以“胆大妄为”,是因为心中装着国家、朝廷;他想为皇上分忧的一颗忠心,从来不曾改变,他早已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一手遮天的刘太后怎能咽下这口气!范仲淹被贬出京城,被同僚誉为“此行极光”。范仲淹虽然被贬,但皇上却记住了这位为他分忧的臣子。刘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城。皇上给他安排了言官的职位—右司谏。范仲淹不负皇上所托,他把言官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有一次,郭皇后误伤了皇上。这本是一桩小事,但皇上却动了废后的心思。善于察言观色的宰相吕夷简,因与郭皇后有嫌隙,支持皇上废后。范仲淹听说此事后,立即率领众多官员为郭皇后求情。虽然他据理力争,怎奈皇帝嫌他多事;他被贬到苏州,同僚称誉为:“此行愈光 ”。范仲淹因在苏州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之职。他的官越做越大,但他直言进谏、为朝廷分忧的秉性却没有丝毫改变。没过多久,范仲淹因对宰相不公平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而获罪,他被扣上 “勾结朋党”的罪名;再次被贬出京城,被同僚称为 “此行尤光”。范仲淹三次被贬,好友梅尧臣见之于心不忍,特作一首《灵乌赋》给他:劝他少管闲事,学做报喜的鸟;不要做像乌鸦一样遭人唾骂的鸟。谁知,范仲淹并不“领情”,他在回复中写下—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八个字彰显了他为民请愿、矢志不渝的浩然正气,也是他忧国忧民的拳拳臣子之心。3临危受命,戍边西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虽然被贬出朝堂,可他依然心系朝廷的安危。公元1038年,西北边境战事不断,西夏的进攻打得驻守边境的宋军几乎全军覆灭。朝廷里,人心惶惶。皇上坐在龙椅上,放眼望去,能带兵打仗,力挽狂澜的人,又在哪里?这时,有人向皇上举荐范仲淹。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他又一次被推向了历史的前台。当范仲淹接到任职诏令后,马上赶往边关。其实带兵打仗并不是他的长项,但他身负对国家生死存亡的使命感;只要国家需要他,他就会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他用平日所掌握的军事知识,毅然接受挑战。一路上,范仲淹所见皆是面黄肌瘦、扶老携幼,到处流浪的百姓;还有孤坟累累的破败景象。见到边关如此情景,范仲淹心如刀割,他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写到: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诗不仅写出了他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还有他壮志未酬的感慨之情。范仲淹到任后,一刻也不曾停息。他四处观察地形,积极听取驻军将士们的建议。经过对敌我双方的时局分析,范仲淹认为坚持防守才是上策。正当他按照自己的策略积极部署时,却引起朝中大臣们的极力反对。皇上和主战派认为西夏是个小国家,根本不放在眼里,最后决定攻打西夏。范仲淹听到这个诏令后,急忙向朝廷上书表示现在并不是进攻的最佳时机;但朝廷依然按照原计划执行。结果不出所料,宋兵死伤无数,大败而归。朝廷经此一战,终于采纳了范仲淹的防守策略。他先是修固边城,而后又出重金奖励凿井,大兴耕种。在军中,他又提出把钱当靶心,对射中的士兵进行奖励的方法;他又以优厚的条件招抚边关的少数民族。范仲淹的一系列举措赢得了民心,巩固了边防,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当时,在西北边境上流传着一首歌谣:“军中一范(即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4新政失败,壮志未酬历史的潮流奔涌向前,从来不会为谁停留。公元1043年,西夏请求议和,西北战事得以结束。同年8月,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位同副宰相)。年少时的梦想得以实现,他迎来属于自己的璀璨时光。由于连年征战,赋税增加,百姓苦不堪言。皇上心急如焚,他多次召见范仲淹等人,征询意见。因为在他心中,范仲淹就是那个力挽狂澜,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贤臣。范仲淹深知责任重大,他多次召集朝中大臣商议之后,草拟了一份万言书,提出十项政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皇上革新心切,全部给予采纳;很快,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范仲淹带领他的团队信心百倍,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没过多久,朝中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官府办事效能提高,财政、漕运等有所改善。新政的推行,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是暗潮汹涌,一有机会,守旧的朝中势力便会酝酿罪名,寻找机会抨击范仲淹等人。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别有用心的人,在皇上面前,不停进献谗言,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此起彼伏。范仲淹不想让皇上为难,也不想牵连太多的同僚,他自请出任邓州。历时一年有余的新政改革,也随之废止。新政的失败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范仲淹的心中。他虽然被贬出京城,远离朝廷,可他的心却留在了朝堂之上;他关注着这里的一切,喜则为之雀跃,忧则为之担心。范仲淹的一生,忧与乐是他生命的底色,他在忧乐中作官,在忧乐中戍边,在忧乐中新政。当好友滕子京来信,让他给岳阳楼作记时;他把一生的宦海沉浮,忧国、忧君、忧民的情怀,借助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他那颗造福苍生、宁鸣而死的忠心,都凝结为那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世名言;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化为永不坠落的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所向披靡,勇往直前。*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推荐阅读

关注公众号和娃去博物馆,不懂找我~回复见面礼获取博物馆攻略 / 主题纪录片我今天的快乐次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