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分类
范仲淹|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来源:undefined人气:3更新:2024-06-30 03:52:11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由此三句,即可一睹范文正公的修心功夫。其感得菩萨显圣及后代兴旺八百年之迷亦可得解。从外在事相上做善事积累的是有漏的福德,从内在心地上生起的利他心积累的是无漏的功德。]
范仲淹画像:

㈠
范仲淹的示范:他以何德能感得观音菩萨亲临念经加持?|莫莫观音堂的来历
来源:宁玛德格嘉绒寺
公号:www_ningma_com
开示:益西彭措堪布,昌臻法师等
原文: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k2OTU4MA==&mid=2650933049&idx=1&sn=08f4c58b50f1e11d42063ead1e99da43&scene=0#wechat_redirect①人物介绍: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本名:范仲淹。别称:朱说、范履霜、范文正公。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屡遭同僚抵牾,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师对他言事无忌也颇多争议。他入官的推荐人晏殊就曾责备他“好奇邀名”;当朝另一位宰相吕夷简也说他“务名无实”。但是,他死后的千百年来,士大夫和老百姓却给了他昭若日月的评价。
朱熹评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刘漫塘说:“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
清代袁枚称其:“黄阁风裁第一清”。
范仲淹生前有褒扬有指责,有贤名有讥讽,所谓毁誉参半,但在死后却好评如潮,甚至成为了士大夫的精神领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正文
范仲淹就知道这是观世音菩萨化身,马上跪下去大拜,那位法师一边摇头,一边说:“莫、莫、莫!”然后腾空而去。所以观世音菩萨他曾经示现为很普通的法师,乃至于在厨房里面烧火。范仲淹他就非常欢喜,把他自己做官的俸禄捐献出来,就请西园戒幢律寺帮他专门建了一个堂,叫做莫莫观音堂。
我们说一心称念观世音,这个「一心」,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心,如果口常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意常思想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身常具有恭敬礼拜的诚意,则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和观世音菩萨的身口意三业一致。把潜在我们心里头的观世音菩萨唤起来,我们的心和观世音菩萨的心合一,把这个心,作为供养。
北宋时候的名相范仲淹,他也是很信佛的。他内心就是因为有宗旨,所以一切的事都围绕宗旨出发。有宗旨的人就厉害了,一生将不会空过。
他曾感得观音菩萨亲自超度其母
现在苏州的西园戒幢律寺有一个堂,那个堂历史上就是范仲淹拿出他自己的俸禄来建的。
范仲淹在苏州做刺史的时候,他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