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分类
教育学人物 | 范仲淹
来源:undefined人气:1更新:2024-06-30 04:12:2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时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一生政绩卓著,晓畅军事,文学成就突出。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于世。

1范仲淹的教育方略
范仲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把“兴学”当作是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
在《上执政书》中,范仲淹明确提出“重名器”(慎选举、敦教育),把当时科举以考试取人、而不在考试之先育人,比之为“不务耕而求获”,主张“劝学育才”,恢复制举并使之与教育相衔接。庆历年间主政时,范仲淹再次提出“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着力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完善教育系统、加强学堂管理,各地亦奉诏建学,地方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谓“盛美之事”。
师资选材上,范仲淹提倡明师执教、经实并重。范仲淹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把“师道”确立为教育的重心,他推荐的名师胡瑗、李觏等,皆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教学内容上,范仲淹提倡“宗经”,以儒家经典培养能通达“六经”、悉经邦治国之术的人才;同时注意兼授诸算学、医药、军事等基本技能,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实用人才。
范仲淹亦身体力行,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足迹所涉,无不兴办学堂,教泽广被;晚年又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激劝“读书之美” ,范氏义学在教化族众、安定社会、优化风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开启了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2范仲淹与庆历兴学
一.庆历兴学的过程:
范仲淹生活的北宋,是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北宋的虚弱,在宋仁宗时(1023──1063年)已经显露出来。范仲淹认为必须实行改革,只有改革,北宋王朝才能有长久之业。他写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上书给宋仁宗,提出了改革的十条措施。这十项措施中有一项就是“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的主张,也就是要求兴办学校,改革科举。他的主张得到宋仁宗的赞赏,仁宗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进行改革。这次改革是在北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年间,所以历史上称之为“庆历新政”。在这期间掀起的兴学浪潮,就被称为“庆历兴学”。
庆历新政期间,宋仁宗下诏兴学:“诸路州府军监,除旧有学外,余并各令立学。”“新政”还规定,只有在学校里学习三百天以上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新政”对州县学校的名额、教授和学生的资格都做了规定,一时办学之风兴起。以江西为例,庆历以前州县学校只有十五所,庆历以后几十年中就办学三十九所。庆历以前抚州没有县学,读书要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庆历以后有了县学,可以就近读书了。学校的规模也很可观,饶州(今江西波阳)府学当时有学生一千余人。总之,庆历以前州县学校少,庆历以后“州郡不置学者鲜矣”。有人说“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