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到底长啥样?

来源:undefined人气:0更新:2024-06-30 10:55:56

本 文 约 3600 字阅 读 需 要 10 分钟什么?苏轼竟然是个大长脸?用苏小妹的话说:“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留不到腮边。”

为此,我们“采访”了苏轼本人和他的朋友们,让我们先来听听当事人和知情人怎么说——

问您认为自己的外貌都有哪些特点?

我嘛,堂堂七尺男儿,的确有那么一点儿小肚子,但“目若新生之犊,身如不系之舟。”脸长不长的不重要,也就是家族遗传的颧骨高了点儿,以至于去上班的时候,大家问都不用问就知道我和我表弟是亲戚。甚至有人看着临在墙上的剪影,仅凭高颧骨这一点就知道是我了。

“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宝山昼睡》

长身自昔传甥舅,寿骨遥知是弟兄。(予与君皆寿骨贯耳,班列中多指予二人不问而知其为中表也。)”——《表弟程德孺生日》

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传神记》

关于苏轼的外貌和颜值,他的“铁粉”弟弟苏辙说:哥哥身材挺拔,玉树临风!(“颀然仲与叔”——《次韵子瞻寄贺生日》)他的朋友黄庭坚一个劲儿地夸他眉眼生得好,如云月一般柔顺明净。“眉目云开月静”——《东坡先生真赞》他的弟子孔武仲对他稍微有点“老师滤镜”,夸他面相非凡,眉清目秀。“华严长者貌古奇,紫瞳烨烨双秀眉。”——《谒苏子瞻因寄》他的忘年之交米芾则是这么讲的:东坡的体型还是很匀称的。眼睛也不小,炯炯有神,就是脸型稍长,有点像圭,上尖下方的。(“玉立如山老健身”“方瞳正碧貌如圭”——《苏东坡挽诗五首》)

综上,苏轼的外貌特点大致可以总结为四点:个子高,有点小肚子,颧骨高,眼睛明亮有神。

端方旧藏清拓《东坡像团扇页》。故宫博物院藏

有人说还差一点,印象中他胡子挺多的,后世好多画里都是这么画的。

但是,后人画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首先从文字资料看,宋人笔记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

苏轼是资深的谐音梗爱好者,有一天秦观在他家做客,却被人打趣说胡子多。秦观很机智,借用了《论语·子罕》中“君子多乎(胡)哉”来回应,表示“多胡”是君子的特征之一。苏轼听了这话,就接了一句《子路篇》里的“小人樊(繁)须也”,调侃说小人才有“繁须”。

秦少游在东坡坐中,或调其多髯者。少游曰:“君子多乎哉。”东坡笑曰:“小人樊须也。”——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从心理学角度看,如果苏轼也是大胡子,那他多半是不会跟别人一起这么逗秦观的,由此可知,他的胡子应当不是浓密型。那么传世的东坡画像中,就当属胡须量相对较少者更接近他的真实相貌。

《赤壁图册页》(局部)。作者/(南宋)佚名,故宫博物院藏

再从图像资料看,根据苏轼诗文记载,当时共有五个人曾为他画过像,他们分别是画师李公麟、秀才何充、妙善和尚、道士李德柔,还有他的族侄表祥和尚,遗憾的是,这五人的作品未能传世。

不过,和他属于同一时代的乔仲常,却留下了这样一幅苏轼画像。

在他的笔下,苏轼就是一个胡须不多、眉清目朗、面长而奇、颧骨较高、身材修长、体态潇洒的小老头儿,这些形貌特征与文献中的记载基本吻合。

《后赤壁赋图》(局部)。作者/(北宋)乔仲常,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画里的苏轼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明显高于友人,这就说明他自称的“七尺”水分不会太高。

《后赤壁赋图》(局部),作者/(南宋)马和之,故宫博物院藏

而且在高宗亲书、御前“首席画家”马和之创作的《赤壁后游图》中,苏轼的胡子也仅仅只是正常分量。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苏轼形象的“官方认定”,如此看来,苏轼并非像后人所画的那样是满脸的大胡子。

在元人赵孟頫的笔下,苏轼的胡子也不多,只不过头身比几乎被“压缩”到了1:5,看起来不足“七尺”。

苏东坡小像。作者/(元)赵孟頫,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后世有很多画家都创作过表现苏轼与友人聚会的西园雅集图,而那一系列的作品中,苏轼大都是以一个戴着高筒短檐乌纱帽,留着中等偏浓的胡须,有点微胖的形象出现。

左一:《西园雅集图》(局部)。作者/(明)仇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左二:《西园雅集图》(局部)。作者/(清)石涛,上海博物馆藏

右二:《题竹图》(局部)。作者/(明)杜菫,故宫博物院藏

右一:《治平帖》引首明人画苏轼像。作者/(北宋)苏轼,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明朝,朱之蕃临摹了传为李公麟某个版本的《东坡笠屐图》,并在画的右上端题曰:

东坡一日谒黎子云,途中值雨,乃于农家假篛笠木屐,戴履而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吠,东坡谓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右李伯时写像,上有此数语题识。偶然琐事,率尔片言。粉墨载之,未播人间。与巧显融,宁直迍邅。人中之龙,仙中之仙。景止高风,有托而传。万历己未四月四日朱之蕃临并志以赞。

说是苏东坡被贬在儋州(今海南)的三年(1097-1100)多时间里,以苦为乐,结交了一批朋友,为当地做了不少好事,还有诸多逸闻趣事为人津津乐道。元符三年(1100)四月,苏东坡前往海南文人王公甫至黎子云家拜访,回去的路上突然下起雨来,他就从农户家借了笠和屐,他头上戴笠、脚下踩屐的特殊装扮引得当地妇女、小孩哈哈大笑。那之后,海南岛上就流传着“东坡笠屐”的美谈。

《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局部)。作者/(明)朱之蕃,故宫博物院藏

上文说过,李公麟给苏轼画过像是被苏轼本人记录在册的。那是苏轼北归路过金山寺时,见到了十年前李公麟在墙上为自己画的像,他感慨万千题下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们二人是好友,李公麟又是当时北宋最著名的画家,所以如果朱之蕃临的那幅苏轼像当真是李所作,那么这一版【有点肚子,方长脸,有胡子但不多】的苏轼应当是最贴合他本人形貌的。可是……可是……大家想象中的苏轼可是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啊!

电视剧《苏东坡》剧照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不论文献还是图像资料,都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苏轼到底长什么样”。噫吁嚱!大宋朝文学界的“顶流”都没能“留影”,更别说其他人了。

这时就不得不夸一夸人家六朝了,他们虽然没有很多“大咖”,但主打的就是一个精致。要知道,六朝时期可是有超多对人物外貌的记载,《世说新语》中还专门有一篇容止,讲述了39则魏晋时代评论人容貌、态度、举止的故事——

形容王戎眼睛明亮有神是“双眸闪闪若岩下电”;

形容桓温毛发浓密硬挺是“鬓如反猥皮,眉如紫石棱”;

形容王夷甫手指白净是“恒捉白玉柄鏖尾,与手都无分别”;

形容杜弘治面容白嫩,眼眸黑亮,气质非凡是“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形容嵇康又高又帅是“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肃肃如松下风”“岩岩若孤松独立”

形容庾子嵩又矮又胖是“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颓然自放”;

形容刘伶个子矮小长得丑还不修边幅是“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

这下大家都知道六朝人有多看脸了吧?

《高逸图》,作者/(唐)孙位,上海博物馆藏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有对人容貌非常详细的描述,如《诗经·卫风·硕人》中是这么夸赞美女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不仅盛赞美人的容貌、肌肤和形体,还强调天生丽质、不施粉黛的自然之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到了汉魏时期,《汉书》中多描写人物形貌的高大强壮,如说陈遵“长八尺余,长头大鼻,容貌甚伟”;《后汉书》中则常将“音声”与“容貌”并置,如说卢植“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

那为什么到了大宋,对人物形貌的描写就显得这么“糙”了呢?这或许是和时代风气有关。秦汉相对开放,六朝崇尚风度,而宋代强调的却是理性。在不同的时代风气影响下,人们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和关注程度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理学思想的出现对宋朝人的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清时期理性的审美文化更是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学艺术领域也经历了从写实到写意的巨大转变。尽管苏轼的真实长相仍然是个谜,但他到底是不是长脸、大肚子,其实都不重要,人们最终记住的是他的灵魂样貌。所以,我们不必有什么外貌焦虑,因为一个有趣的灵魂,远胜数百张好看的皮囊。

参考资料:

梁培先《以图证史:苏轼的真实长相》

邵晓峰《苏轼形貌的图像学新证》

余辉《一次为苏轼平反的宫廷书画合作——在马和之画高宗题<后赤壁赋图>卷的背后》

庐灵文化《苏轼到底长什么样》

人民论坛《关于中国古代外貌审美的历史变化》

如何快速找到我们

进入“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主页

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END作者 | 花水月编辑 | 詹茜卉校对 | 张斌经公众号“博物馆丨看展览” (微信ID:atmuseum)授权转载。

国历好物

国家人文历史再出好书纵览华夏三千年的朝局动荡

俯瞰从商到清的中国政治兴衰

点击下方图片,直达现场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

留言